
一
对九华山的长久景仰不在山水,更多的是缘于其丰厚而深远的佛教文化。明代以来,它便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和浙江普陀山一道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其“香火之盛,甲于天下”,早已让众多的虔诚者期待和神往。
金秋时节,我有幸成为“市电影家采风团”一员,踏上了这一个号“江南第一”而驰名海内外、誉“莲花佛国”而入佛教名山的“神奇”。
九华山,位于安徽池州境内,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99座山峰,绿树成荫,山石奇特,寺院林立,禅意氤氲,山因寺呈秀美,寺居山得清净。九华山是国际性的佛教地藏菩萨道场,自古就有“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之谓,其规模和气势远在我曾经游历的普陀之上。
佛教传入九华山,源于东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明嘉靖《池州府志》、《九华山志》记载,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就在九华化城峰(今九华街)始建茅庵,唐开元年间朝廷赐额“化城寺”,之后的南朝宋、齐、梁、陈各代都有僧众在山上新辟道场。随着隋朝统一中国致力于佛教的推行和传播,使得唐代的中国佛教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贞元十年(794年),九华山辟为地藏道场,香火不绝。及至明代,山中寺庵竟多达100余座。
源远流长的九华山佛教文化与奇丽优美的山水景观融为一体,不仅是善男信女们虔诚朝拜的圣地,而且成为了各路人马趋之若骛的游览观光绝妙之境。
二
一行23人于17日上午7时自丽水出发,趋车九小时抵达九华山脚——柯村新区,入住“九缘山庄”。顾不得休息,就拉着老板邓先生问个不停。邓先生告诉我们,这柯村新区顾名思义就是新建的九华山居民聚居地,为了更好地开发九华山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市政府决定将山上的居民一律迁往柯村。现在,原先一直生活在九华镇的居民们已经陆陆续续进驻新区。大家充满好奇,便三五成群去了柯村的大街小巷。
街面上大多是宾馆和经营各类佛事用品的商店。不多的一些“工艺品店”、“足浴城”和“超市”之类,似乎在昭示着新区的未来。整个新区显得静谧而阔大,唯一让我们感到热闹的恐怕就算是停放在各家宾馆门前的那一长溜五花八门的汽车阵了。边走边看,至中心地带,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跃入眼帘。
据说,在不久的日子里,这儿就将矗立起一座相当宏伟的地藏菩萨露天铜像,高99米。这样的高度大概取之于九华的99座山峰吧。毫无疑问,它正在成为一种标志,它标志着九华山佛教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
次日一早,当地的吴导就逐一敲开了我们的门,说是时间很紧,要大家上山用早餐。按规定,我们的旅行车是不能上山的,于是一干人分作五车打的进山。山不是很高,最高处海拔也只在1300米左右,在我看来,沿途风光也没有特别之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此话当一点不假。
约莫20分钟后,我们到了与柯村景象截然不同的九华镇。所谓的不同大致有三:一是老镇异常的繁华喧嚣,与我们想象中的清幽大相径庭,二是白墙青瓦,马头墙,一派古朴的徽式建筑,三当然就是随处可见的大小寺院了。
行程安排,早餐后,游览“化城寺”、“祗园寺”和大名鼎鼎的“百岁宫”,下午上“天台”。

四
匆匆用罢早餐,一行人来到了诺大的化城寺广场,虽然时间才不到8时,这里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购香备烛,然后在导游引领下进入“化城”,即“九华山历史文物馆”。一种别样的心境油然而生。
地处九华街中心的化城寺是九华的开山祖寺,在现存的百余座寺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九华诗僧释圆道有诗云:“化渡群生悲愿宏,城开两序别西东。晚来香火因缘盛,钟送梵音彻太空。”化城寺东临东崖,南对芙蓉峰,背依化城峰,四山环拱如城。想必古时定然山清水秀,风光奇绝,但如今它早已置身市声的尘嚣中,求的是闹中的一分“静”。事实上,静已不可能,要静也只能是“静”在心里了。作为佛教圣地,要生存,要发扬广大,与现代文明早已无法割离。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对于宗教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同时更是一种支撑。
化城寺又名地藏寺,早在东晋隆安五年由杯渡创建茅庵,名“九华”,即今日的化城寺旧址。杯渡成为有史记载的第一位上九华山兴建寺庙、修行布道的佛门弟子,是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师。化城寺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寺前半月形的偃月池(放生池)和麻石铺成的广场,则是当今九华山举行庙会和大型佛事活动的最主要场所。正门前的石阶下并峙石狮一对,高大古朴,传说为宋时遗物。寺院前后四进,逐次提升,具显著的江南建筑特征。第一进灵官殿,第二进香炉拜堂,第三进大雄宝殿,第四进则为藏经楼。我们一边听导游讲解“化城”的历史与传说,一边感受着这来自“莲花佛国”不同凡响的气息和魅力。
在香炉拜堂,我秉烛借光,焚香祈愿,一叩三拜,然后步入庄重肃穆的大雄宝殿。花费二百求一签。签是化城寺第六十三签:急过独桥。中平签。解曰“求则到手,官司平常,目下不吉,交节自强”。联想到自己今年的境遇,以为这九华的灵签还真的灵验。无话可说,但愿佛祖护佑,一切平安。
出得化城寺,行数百米至九华街东北处的“祗园寺”。寺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侧寮房之一,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规模最大的寺院,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斋堂和光明讲堂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大凡寺院,内里布局几乎大同小异。并未久留,只是一拜再拜。
在祗园寺,我记住了这样的一幅楹联——“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渡时光”,貌似简洁的文字,暗涵深邃的寓意。细而悟之,不禁大受启迪。随缘吧,随缘,一切天注定。
五
自飞来观音峰向北150米为嵯峨摩天的摩空岭,岭峰上高高地矗立着一座古刹,五层楼阁殿宇,耸出云霄,气势宏伟,这就是九华山著名的“万年禅寺”,俗称“百岁宫”。我们从祗园寺后攀爬2000石阶大约一公里的山路来到山顶。爬爬停停,因了心中虔敬,其间的千般劳累也便不在话下。
同样,“百岁宫”建于明代,是九华山三座肉身殿之一,另外两座是“神光岭”和“双溪寺”。真人肉身菩萨供奉入殿,当是九华一绝。神光岭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乔觉(696——794年)肉身的地方,也称“地藏塔”。百岁宫的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大字,据介绍,明万历年间,有个叫无瑕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三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无瑕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得知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从此香火日旺,其寺庙也不断扩展。
进大雄宝殿往殿东北角入“肉身殿”,只见无瑕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装金的肉身看上去端庄慈祥,和蔼可亲。听关于无瑕的故事,心生无限敬仰,就学了善男信女模样,拿出手机置肉身旁良久,期待能带回一些什么。然后,默默然出大门,师傅在募捐,便贡献善款200元。师傅要我留名刻于碑上,我拒绝,我只盼无瑕给我好运。
百岁宫南面东崖之巅,新建有两层仿古宫殿式建筑——五百罗汉堂,坐东朝西,粉墙碧瓦,双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建筑面积多达1260平方米。这是1995年至1998年间,由住持僧慧庆发心而建。在罗汉堂,数罗汉自然是重头戏。你选中哪个罗汉就从哪个罗汉开始数,数至你的年龄周岁时即停,你所停的那一尊罗汉,冥冥中或许就预示着你不寻常的命数。我是停在了第二百九十普焰光尊者上面。“黄鹤楼下是长江,滚滚东流日夜忙,知君时运如江水,汹涌浩荡到汪洋”,细思量,佛光普照。
走出罗汉堂,自山崖远眺,可见九华镇全貌。一派徽式风格的建筑于绿色簇拥中有规则地分布着,仿佛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很是漂亮,它算得上是我所见到过的最漂亮的一座小镇了。问吴导,其造型是不是莲花状。她说,没错。看来,我们的九华之行,就是“一路莲花”了。好,真好。
“莲花”,在佛教中,是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以“出污泥而不染”来比喻诸佛菩萨出于世间而清净无染。极乐净土中,阿弥陀佛的莲花宝座更是其愿力所成,是极乐世界的精神象征。
六
“不登天台,等于没来”。天台是九华山最显山水本色的地方。南宋吴潜在《天台峰新晴晓望》一诗中如是咏叹:“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阴涤晓风。九十莲花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
午后一时,我们一行驱车前往天台景区索道口。原先说好的,要步行上山,无奈“百岁宫”回来却让大家改变了初衷,一致决定从索道上去。这样虽然忽略掉许多山间美景,但也使我们储存了足够的体力,以期最终登上拔地1300多米的天台峰,去尽情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无限情怀。
在等待进山的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像同伴们一样显得那么兴奋,尽管天台是九华的山水精华,而仅仅山水它无论如何也不能与黄山、三清山之类相比。我想得更多的还是到了山上,我又该怎样去面对那至高的佛祖。
自索道上来,过滴翠亭,不多时就到拜经台。这古老的拜经台,又名“大愿庵”,俗称“拜经台”。它位于天台峰西侧山腰平台之上,庵后峰崖如削,峭壁上,有一座高20米的巨大峭岩,形状酷似“老鹰扒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拜经台因此又平添了一阕意味的传说。我说过,有风景的地方就有传说,至于传说的内容已无关紧要,你可以这样说,我也可以那样说,关键是谁说的更圆,更令人信服。
通往天台峰的路绕寺而过。相传僧地藏曾在天台峰下的此处拜诵《华严经》,后人建寺加以纪念。名曰“大愿庵”,是因为佛教称金地藏为“大愿菩萨”。在僧地藏拜经的石岩上留有一双凹痕足迹,现在我沿着足迹绕行三圈,说不准某一天开始我就能神光笼罩,执经享福。始建于清代的拜经台于光绪年间重修,原是一组狭长的建筑群。
在拜经台,除了不忘烧上一炷,跪上一拜,我还能做些什么?去与一群年轻的小和尚聊了聊,他们都是神学院的学生,要求合个影留作纪念,被拒。
寺前一带是观光的好地方。遥望西北山景,天台峰前有香炉峰,两旁有钟峰和鼓峰,还有一对蜡烛峰,烛峰上长有小松,如同烛焰。在香火钟鸣和云遮雾绕之中,去读一读这朦胧的山水,自有一番情味。
之后大家拾级而上登天台。而我不行,腿部旧伤复发已让我无法左右。此时山上的大雾愈来愈浓,即便登顶也只能寻个感觉,但未能上去终究是个缺憾。本来是很想去敬一敬那“出人头地”的天台寺的,而此刻也只好请导游单独解说一番。
天台寺,又名地藏禅林,独立天台峰顶,相传唐代新罗僧地藏在此禅居,留有“金仙洞”遗迹。明洪武年(1368年)重建,遂为丛林。寺内,三尊大佛端坐正中,两边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抬眼注视,数千尊佛像立于梁柱之上,给人以万佛在此聚会之感。它因地就势,布局奇巧,古朴和谐,浑然一体,整个建筑借高耸的悬崖峭壁之势独立于峰巅,大气磅礴,扣人心弦。
听罢吴导讲解,也算到此一游,便携小林等人先行下山,去看“凤凰松”。状如凤凰的一棵松,被艺术大师李可染誉之为“天下第一松”。这“凤凰松”就凤凰涅磐一般,从此名声大震。
一行人回到九华驻地,已经暮色四合,华灯初上。

七
九华山那么多禅寺,即便走马观花,我们要在不到两天的短短时间内走完它的全部,简直是异想天开。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若想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恐怕至少也得两个月。九华的佛文化实在是太深太丰厚了。
然而,你可以放弃众多寺庙,却不能去放弃这神光岭的“肉身宝殿”。它气势雄伟,肃穆庄严,掩映在九华街神光岭的万木丛中。它是九华三座“肉身殿”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座。一直以来,“神光岭肉身殿”就是无数香客游人必须景仰和朝圣之地。我们10月19日上午的行程几乎就在这里度过。
“神光岭肉身殿”,原名金地藏塔,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僧地藏在九华的开山祖寺“化城寺”圆寂后,被弟子们安葬于石函之中。贞元十三年(797年),在僧地藏晚年读经参禅的南台上建有石塔,置放其肉身,因基塔处曾经频频出现“圆光”,故后人称谓“神光岭”。由于风雨剥蚀,岁月沧桑,“肉身宝殿”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建落成。重建后的殿宇基本保持了原貌,宫殿式,歇山重檐顶,铁瓦覆盖,琉璃生辉。
沿寓意深刻的99级台阶攀登向上,其间少不了三步一跪,一行人进入宝殿。只见殿四周回廊上方雕梁画栋,20根石柱昂然挺立。金地藏塔矗立在殿中央,默默无语,面对苍生。导游说,塔建殿内,这在世间几乎独一无二。地面铺设汉白玉,中心塔基上矗七层八面木质宝塔一座。每层佛龛内塑有8尊地藏像。塔内就是金地藏的肉身所在。塔基及两侧佛台刻有38幅精美的汉白玉浮雕,图案为净瓶、宝剑、莲花、牡丹、兰花、石榴等。大门朝北,门前为“布金胜地”。
我双手合十,满怀敬意,绕行地藏三圈。一边祈祷着,一边振振有词,默诵着刚刚记住的明进士丘兆麟那一首十分出名的有关“金地藏”的诗句:“白云里面石中央,人呼其间是上方。山有桑田浑似俗,佛国无土也称王。”
八
出大殿,就拉了吴导,要她好好地说一说现代的“慈明和尚”。说一说他的经历,说一说他的传奇。在寺院,我是早已跪拜了这位声名远扬的“八百斤”。
慈明(1904——1991),九华山现代高僧,清光绪三十年出生在江苏高邮三河村,俗姓陈,名万超,字福如。6岁时在高邮普提寺从少林习武,后拜庆禅大师为师,剃度出家,法名“道参”,发号“慈明”。习禅期间,曾朝拜五台、蛾眉、普陀等名山古刹。1961年,仰慕“九华”名声,先后入“百岁宫”、“九龙”等禅寺。不久,下放铜陵“佛教大队”,住大通永平庵。1979年重上九华,住古老的东崖钟亭。在这里,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阴晴雨雪,他都按时辰撞钟十年,同时苦修佛经,坐禅练功,从不卧床睡觉,炼就了一身奇特禅功。1988年,慈明来到无人住持的破旧小庙——正天门,修葺灵官殿,重塑菩萨像,严持戒律,坐禅悟道。临终留下四句偈语:“妄我成生灭,如是不变迁。真持亦放下,谁在叹空也”。1991年11月26日晚,公德圆满,安然圆寂。弟子们尊嘱,将其尸身入殓装缸。三年后,启缸,发现慈明和尚的肉身完好不朽,体肤无损,于是,其肉身被请至宝塔,也就是新建的肉身宝殿——地藏禅寺。
至于慈明和尚其雅号“八百斤”,则来源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很有些传奇。那时候,慈明曾与扬州僧众积极参加“挑江堤,修淤埂”。他力大过人,肩挑八百斤重担能健步如飞,因此县上颁发锦旗一面,上书“八百斤”,同时奖励一条桑木扁担以示纪念。“八百斤”从此饮誉一方。
九
整个神光岭大寺小庙无数,我们一路叩拜,不觉间已近中午。因返程得上柯村,来不及细细体会,我们下山。告别时,身心一片清净。
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是如此的繁复如此的浩大。我所领略的只能其中的一点皮毛。而我是下了决心的,有朝一日定然要放下一切,重登九华。值得欣慰的是,尽管此行匆匆,我还是从师傅们的手里带回了一些珍贵书籍,供我日后好生研读,去参禅去悟道。
这些书籍一共五本,分别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狱游记.济公活佛》、《人生宝鉴.玉历宝钞》、《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及傅味琴主讲的《人生与禅乐》。
十
离开九华山已好些时日,当我静下来以“青天半面白莲开”来完成此行的手记时,耳边又那么清晰地回响起《人生与禅乐》所讲的一段话——唯有自己叫渺小,小家庭也不叫伟大;心中能装下千千万万人才叫伟大;菩萨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住在众生的心里。
说得多好呀,“菩萨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住在众生的心里。”!
我佛慈悲,阿弥陀佛。
(本文写于2008年10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