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颜元的教育思想(二)

(2017-04-25 22:48:33)
标签:

转载

    颜元一生非常重视“实事”、“实物”,反对一切不务实际的虚假学问,竭力提倡“真圣真学”。他所讲的“真圣真学”是尧舜周孔时代”的“六府”、“三事”、“三物”。所谓“六府”,是指金、木、水、火、土、谷;“三事”是指正德、利用、厚生;“三物”是指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烟、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他所提倡的“真圣真学”的内容,大部分是“实事”、“实物”,其中一“二物”中的“六艺”最为重要。在他的著作中屡次提到“礼、乐、兵、农”,这是“真圣真学”的核心。颜元为了达到他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以“六艺”、“礼、乐、兵、农”为主要内容的学、用、行的能力。

    一、“实学”能力。颜元主张学要“实学”。“实学”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学习有用的知识。他说,所谓博学,就是学习“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事。“唐、虞之世,学治俱在六府三事,外六府三事而别有学术,便是异端;周、孔之时,学治只有个三物,外三物而别有学术,便是外道。”(《习斋言行录》卷下)在颜元看来,。“三事”、“六府”、“三物”就是“实学”,除此之外,都是“异端”、“外道”。其二是采取正确的方法学有所得。颜元说:“书之文字固载道,然文字不是道。”(《颜元年谱》卷下)以为多读书就是博学是错误的,只以多读“又何暇计问、思、辨、行也。”(《存学编》卷二)他认为秦、汉以后以假乱真的学问多,自我标榜为圣人的人多,“当断之物能断之……当群之物能辨之,才也。”(《存性编》卷(二)读书如果能准确地判断其是非,正确地辨别其真伪,就是有能力的人。即使是读有关“六艺”的书,也要有一个思辨过程,死读书也不为“实学”。“实学”还要有“实得”,“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读书当然也要有所得。“书本上见,……究之,莫道一无能,其实一无知也。”(《习斋言行录》卷下)“实学”也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学有“实得”。

    学什么,如何学,学是否有得,有一个能力的问题。如果读无用之书,读书只在口头上、纸墨上下功夫,耗尽心力,结果是一无所得。所以,颜元主张学习要在“实”字上下功夫,要培养学生的“实学”能力。具体讲一是培养学生选择学习什么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判断和思辨的能力。培养这两种能力,就是要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颜元时刻不忘告诫学生以“实事”、“实物”为学,要求学生在“实学”上下功夫。他曾教导学生李塨说:“吾与(张)文升不言操存,与(王)法乾不议经济,兼语者谁子,于其勉之,勿以虚文华事也。”李塨终生遵照师嘱,用力于“实学”。颜元死后,他继承先师遗志,宣扬传播颜元学术思想,形成颜李学派,开创一代“实学”、“实用”、“实行”的经世致用之学。颜元一生坚持“实学”、竭力反对“八股文”,认为“八股文”是空文,学之不能“正心”、“修身”,养之不能成浩然之气,天下事不能为。他讲“正心”、“修身”以“实学”是从。所以他曾启发颜修已说,你读律,应试之文有所获,“然尚未尝实学之味也”,如果时时“正心”、“修正”,“则养成浩然之气,“天下事无不可为也,况区区文艺乎。”直到他七十岁时,还谆谆告诫学生:“孟子‘必有事焉’句,是圣学真传,心有事则心存,身有率则身修,至于家之齐,国之治,皆有序也。无事则道统治统俱坏。故乾坤之祸,莫甚于释氏之空无,宋人之主静。”勉励学生以“实事”、“实物”为学。

    二、“实用”能力。颜元曾书一副对联:“学未到家终是废,品非足色总是浮”,(《颜元年谱》卷上)上联表明了颜元对学习的一贯态度,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不到家终究是无用。那么,怎样才算学到了家呢?颜元认为,学习“六艺”,“礼、乐、兵、农”,贵在能够真正地用。既能学又能用,才算学到了家。

    从学以致用的立场出发,颜元曾多次称赞王安石,他说:“荆公之所欲为,皆当时隐见诸书生所不肯为,不能为者也。”同时对陈亮的“事功之学”也加赞许。对汉末的管宁也很赞赏,认为他“学真饬身,德真型低,吾钦为汉末第一人。体用兼该,三代之道儒也。”以同样的立场,他对陶渊明、欧阳修等人提出了尖锐批评,他说,陶渊明品节虽高,然而那种野酣放废之态,终究没有脱离晋代人物那种虚无缥缈的思想。欧阳修在《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一文中写道,听说狂虏猖獗,执戳我将束,杀害我边民,无恶不作,“凡此数事,在于修辈尤为愤耻。每一思之,中夜三起,不幸惨无所能,徒以少喜文字过,为世俗见许,此岂足以当大君子之举哉。”(《欧阳文忠全集》卷四十七)颜元评此书说:“文忠之中夜三起,与晦翁之闻警大哭,皆可谓忠愤,而卒不能为国家发一失殪一虏也,非学术误之乎?自言一无所能,徒以少喜文字,见许世俗,何不猛攻,与天下图其有用。”认为他们徒有文字功夫,不求实际运用,为文而文而“误苍生”。鄙视他们是在向无用处“耗心力”,嘲笑他们是把“最易事视为最难事,不知自厌其卑俗而反自市其能也。”(《习斋记余》卷六)从他的赞扬和批评声中,可以知道,大凡学容易,学都能运用却很不容易。所以颜元非常重视对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

    从学以致用的观点出发,颜元主张,人若不能求得全能,能学得一技之能也是好的,一技之能不成,数人共学一技也是好的,“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是谓圣学之极致矣。不及此者,宁为一端一节之实,无为全体大用之虚。如六艺不能兼,终身止精一艺可也,如一艺不能全,数人共学一艺。”(《存学编》卷一)学一行,专一行,做出成绩,就是有用,“学须一件做成便有用,便是圣贤一流。”(《习斋言行录》卷了)颜元的“圣贤”标准与一般的不同,按一般标准,“圣贤”似乎不可企求,他的“圣贤”标准是尽力求得全能,如果尽力求不得全能,学一行能够专一行,学一点能够用一点,就是“圣贤”。颜元自己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但是他从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的要求十分高,十分重视专一和精通。池曾告诫自己说:“尧舜之圣在精一,吾不惟不精,而方精如糠稗,不推不一,而且杂如市肆,愧哉惧哉,须极力培持。”(《颜完年谱》)卷下)他对学生也是这样要求的。有人向他求教,他说,一般地读书学习是容易的,但是精通却不容易。学之废,就是不能由浅入深。他还教李塨“三减”法,一减“沉琐以省精力”,二减“读作以专习行”,三减“学业以却杂乱”。并说:“如方学兵且勿及农,习冠礼未熟,不可更及昏礼。”(上卷上)这些教导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精专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颜元培养学生“实用”能力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他所主张的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就是“学、专、用”三者统一的能力。

    三、“实行”能力。颜元说:“若只凭口中所谈,纸上所见,心内所思之理义养人,恐养之不深且固也。”(《存学编》卷四)这段话从学习的角度强调了“行”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行,光凭口上讲,纸上见,心上思,不会提高,知识永远不属于自己,“书本上见,口头上思,可无所不及,而最易自欺欺世”。(《习斋言行录》卷下)“譬如欲知礼,任读见百遍礼书,讲问几十次,思辨几千层,总不算知”,只有亲身实践,“方知礼是如此,知礼者所至矣”。又譬如知“乐”,读乐谱,讲问思辨,总不算知,“直领搏拊击吹,口歌身舞,亲下手一番,方知乐是如此,知乐者所至矣。”(《四书正误》卷一)从这一观点出发,颜元对“格物致知”之“格”,作了与汉儒、朱熹、王阳明等不同的解释。他说:“王门训‘正’,朱门训‘至’,仅儒训‘来’,似皆未稳……元谓当为史书‘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乃犯手捶打控弄之义。”(《习斋记余》卷六)“格物致知”最早见于汉代《礼记·大学》,是作为地主阶级一种道德修养步骤提出来的,所谓“物”扣“知”都是指道德行为和伦理知识。因此“格”和“致”是说如何端正道德行为,获得最高的伦理知识。程朱、陆王忽视具体知识的探求,以《大学》的原则作为指南,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物”就是先天的“理”的直接显现,所以“植物”即是“穷理”;陆王主观唯心主义的“物”就是主观“良知”的外在表现,所以“格物”即是“正心”。颜元所讲的“物”,是客观存在的物和事,“格物”就是亲身接触物,亲手去做事,就象用手去格杀猛兽,亲手实行之。用这种实践观作指导,他坚决反对那些不能行的腐德,力主“实行”。他的朋友王法韩曾对他讲:宋代的儒生好比孝女,非孝子。意思是说,宋代儒生虽有忠孝之心,却无忠学之能。颜元同意这种看法,并且说;明朝末年那些死节之臣,都好比闺中义妇。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宋、明腐德国难当头不能身体力行的可悲下场。所以颜元坚决主张培养人才重在培养“实行”的能力,“浮文是戒,实行是崇,使天下群知所向,则人才辈出,而大法行,而天下平矣。”(《存冶编》)他四十五岁时,安州陈天锡来问学,他用两幅生动的画面,回答了陈天锡提出的问题,说明了“习行”与“静坐”,“死读书”的不同,以此勉励人“习行”,倡导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能力。陈天锡说,程朱和孔孟隔世同堂,似不可议。颜元说,请画二堂,一边是孔子佩着宝剑,领着七十二子,有的习礼,有的弹琴、练舞,有的在研究兵、农、商、政事,壁间陈放弓箭、兵器和算器。一边是程项团目静坐,象泥塑,旁边是朱、陆等人,有的在打坐,有的拿着书在诵读,有的在著书,壁间放的尽是些书籍字卷。此二者相同吗?陈天锡默然而笑。

颜元论述培养学、用、行几个方面能力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运用能力、精专能力、实践能力等。实际上“实学”、“实用”、“实行”几乎包括接触他那个时代的“实事”、“实物”的所有能力。他四十一岁在家乡开馆授课,从学者很多,他为学生订立了一系列教规,可分为四大类:道德、仪表、课业、社交。其中部分教规是为培养训练学生具备多方商的实践能力而订的。并且勉励学生说:“予未能(六艺),愿共学焉。”(《颜元年谱》卷上)颜元晚年曾主讲漳南书院,并为之设计教育规划,分设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等,其中大部分课程的设置是从培养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的,而且设置的课程之多,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水学、工学、火学、兵法等,学生主要是习礼、习乐、习书数,研究兵、农、水、火等有用之学。直到他临死之前,还谆谆教导学生说:“天下事尚可为,汝等当科学待用。”(同上卷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