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教育 |
分类: 红袖子眼中的教育 |
解读高中新课程“深中行动”之七
走课:由教师发展带动学生发展
本报记者 雷玲
打破原有的固定教师、固定教学班级、固定教育对象、固定教学行为,采取教师分工合作(每个单元9个班由3位教师共同负责教学)、教师巡回教学(每位教师分别在9个班进行专题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对9个班学生的评价,3位教师将在学生自评、小组评的基础上参与最后的综合评价)--2004年9月,深圳中学在新学期开始时,在学校全面推出教师“走课”的教学模式。
当时就有业内人士预言:“走课”将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固定性,从而让教师在教学风格、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得到解放。此举实施近三年来,效果究竟如何呢?记者就此对深圳中学进行了采访。
分工合作:变“班级教师”为“学校教师”
变革前,深圳中学的语文组的老师们就已经发现,由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具有的固定性,使语文教学成了固定的几种套路和模式,常常是以“老面孔”出现在师生面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师生教与学的桎梏。
老师们开始思考:怎样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激发出创造的热情?
改革从2004年进来的新高一开始全面推开。当时,新高一有20个班,除两个超常班外,学校把其他18个班分成两大单元,每个单元9个班。以语文学科为例:每个单元的9个班分别由3位语文教师共同负责语文课的教学。每位教师承担一到两个课文单元的教学任务,在9个班级进行交叉巡回教学。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教学场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事先把教师的各项任务和教学班级进行合理分配。一个学段结束后,所有教师进行重新分配和定位,让每个班级和每位教师都有一次合作机会。另外每位教师还要负责三个固定班级的作业、考核和考试等日常管理。
当时,教师戏称:这种做法开始让教师由耕种自家的“责任田”的“小农经济”转向更具开放性的“区域性合作经济”。教师不再属于某一个班级,而是属于学校这个大家庭了!
巡回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大餐
一开始,这种交叉巡回教学的模式让很多人担忧:教师不定班了,是否会淡化责任感?
但事实显然是乐观的。语文组王木森老师说:“由于旧的课程体系强调‘统一性’‘确定性’‘精确性’,教师往往会失去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学水平的发挥,也掩盖了教师的个性。而‘走课制’考虑到了教师的‘个性化’‘选择性’‘多样化’,在分配教学任务时,根据教师的个性与特长选择教学内容,同时给教师自主性和创造空间,有助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使课堂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多元化的教学风格。”
“学校对老师们的信任,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在语文组,每位教师都认真备课,然后分别在九个班进行专题教学,同时,两大单元的两组教师也互相保持交流,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王木森老师对语文组现状的概况,代表了学校其他学科教学的良性状况。
互动评价:激发师生竞争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要求评价形式多样化,序列化多元化,注重激励作业。
深圳中学实施教师“走课制”后,采取了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评价模式。
教师“走课制”的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以学习过程为主,重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在教学评价方面,学生对不同的教师的工作质量有比较,有参照对象,对教师的评价自然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于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走课制”的实施,不同的教师让学生们保持了学习的新鲜感和学习热情,而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评价,教师之间存在着自然的竞争。最终,师生的热情与竞争形成了教育的合力,提高了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所以,深圳中学的老师们幽默地解读:同一种好菜吃多了也会“厌烦”,一位再好的教师学生也会“喜新厌旧”,产生审美疲劳。而这些弊端,却因“走课”模式的实施,在深圳中学成为历史。
(编后:自5月28日本报推出高中新课程样本校深圳中学的“解读高中新课程“深中行动”报道以来,我们随后陆续在报纸上推出了系列报道共七期,全方位地从各个角度解读了深圳中学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实施的种种变革措施及取得的成果。“深中现象”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而2007年深圳中学首轮高中新课程实验毕业班的高考成绩创十年来深圳中学新高的辉煌成果,更是佐证了国家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成功。本期后,我们将暂停对该栏目的报道,到纪念高考恢复30年之际,我们还将对深圳中学2007年新高考成绩进行报道,请读者届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