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红袖子眼中的教育 |
从“教育沙漠化”、到“快速成长的教师博客群”——这是海南省洋浦中学发展的轨迹。4月23日至24日,本报记者走进这所们于海南省西部边远开发区的高中新课程样本校,发现了一个教师群体努力自谋专业发展的感人故事——
教师博客群:集成智慧共享成长
——海南省洋浦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探访
本报记者 雷玲 汤灏
“学校没有校门、学生穿着拖鞋上课、师资严重匮乏……基本处于教育沙漠化状态!”记者4月23日在洋浦中学采访时,当年建校的三位元老之一、现任副校长吴和平感慨地向记者描述1993年学校初建时的教育状况。
全国各省市招聘来的教师队伍、近三千名在校初高生、毕业生考入了北京大学……这所学校在今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师们告诉记者: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赶上了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良机,而在这种机遇下学校又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带领老师加入了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新思考网成长博客,建立了基于网络的教研制度。
“今天你博了吗?”
“今天你博了吗?”每天早晨,在洋浦中学接老师上班的校车上都可能听到这样的问候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主页,每周一前上传上周的听、评课反思,每学期各教研组举办一次博客教育沙龙活动,举办“校本课程”开发、“模块教学”、“选修课教学”等专题研讨……记者在采访中亲眼目睹了加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网络教研给这所位于海南省西部边远开发区学校老师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每天上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我们的博客群中浏览一下。”张丹老师是2006年7月才从黑龙江鹤岗市第三中学应聘到洋浦中学的。一说起老师们自己的博客群,她很兴奋。
“毕业后在鹤岗工作的这一年,我从来没听说过高中新课程,更没接触过新思考网并在网上与同行进行教研活动交流。”她对自己过去的孤陋寡闻有些难为情。但来洋浦中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她成了学校教师博客群的热心参与者:每个月通常会上去发七八篇帖,有向同事请教的,有自己的教学反思,甚至备了一节自己认为有新意的教案,也会发到博客上让其他老师提提建议。
“写博客已经成为我工作中一件快乐的事。”她高兴地告诉记者。这种感受说出了洋浦中学老师们在网络教研中体验到的共同快乐。
从求助到出招
罗熙老师有三年教龄也有三年博龄。2004年7月她从湖南科技大学历史系毕业应聘到洋浦中学后,正赶上学校申请加入了新思考网成长博客群。“学校给我们在校的每个老师申请了一个博客号,鼓励我们加入。”她对学校当时的做法还记忆犹新:“当时只要有老师上去发帖,校领导班子的成员就会在网上跟帖鼓励或提出有效建议。同时,学校还请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专家为教师们做这方面的指导。”
“第一年,我发的每一篇帖子都基本上是求助的。”她坦言,自己当时根本不懂怎样去树立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那时我不是怕讲多了,就是怕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不断将自己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发布到网上请求帮助。”因为善于不断学习,年轻的罗老师提高非常快。“我现在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新课程有了自己的理解。”她谈到这一点时很自信。
今天,罗老师已经可以在网上回答别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了。不仅如此,她还成为该博客群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从当初的受益者转变为今天的引领者。
我们在快速成长!
在洋浦中学,像罗老师这样通过教师博客群网络研修平台快速成长起来的老师数不胜数。
记者作了一个统计,从2004年底学校加入成长博客后,截止到今年3月底,高中三个年级的教师总计在博客上发表有关高中新课程的文章578篇。仅以记者到校采访的当天为例,4月23日最早发的帖是6:40,最晚发的帖是22:55,共计21篇。而21日最晚发的帖是0:06。截止到2007年4月初,该校博客群组中,有262个会员(涵盖全校教师人数),发表了4246 篇文章和5854条评论,共计2702067次点击率。
艾锋老师在博客上写道:现在的我们,仿佛有查不完的资料,看不完的专业的、非专业书籍,每天都在学习、积累、摘抄,我有时觉得大学里自己也没有如此积极、主动的成长欲望。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感受在洋浦中学很具普遍性。
今年3月,老师们又自发在网上成立了洋浦中学博众教师协会。
“我们怀着同样的信念,带着相似的梦想,远赴天涯,登上这片阳光之岛,从事着太阳下最神圣的职业。一路走来,痛苦与欣喜同在,笑声与泪水相伴。志同道合的你与我,盼望将这一切与人分享。拒绝平庸的我们,渴望有人携手同行。因此,今天我们坐到了一起,亲手建造我们共同的家园。学习、反思、交流是我们的行动,友爱、互助、进步是我们的口号,我们将用汗水和泪水在这片土地上,浇出希望之花、成功之花、快乐之花。”3月12日,来自湖南有着九年教龄的吴永红老师以代理会长的身份在协会成立之日表达了老师们共同的心声,也道出了这个群体之所以得以快速成长的内在动因。
链接
洋浦中学教师博客精彩片段
吴永红老师博客日记摘录:现在的反思明显比以前深刻得多,教研的气氛非常浓厚。备课时,我总是在问自己:“这一节课我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应该怎么上才能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两节课下来,通常会对将课堂上一些精彩的案例下来,并适当整理。
薛深杰老师博客日记摘录:上周听了一堂公开课,引发了自己的深思。本节课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认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课外布置学生编题,课堂上用学生自编题进行解答……
王强斐老师博客日记摘录:感谢网络研修,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我们自己,是机会和缘分,是真诚和幸福让我们相遇、相知,从而收获了升华的可能。
访谈
冷静面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三年之痒
——访海南省洋浦中学校长陈光
本报记者 雷玲 汤灏
2007年,是海南省洋浦中学(原洋浦实验学校)跨入高中新课程第一轮实验的第三年,6月,即将迎来实验后的首次高考。有人称,此次高考是检测高中新课程实验成败的一道坎;也有人戏之,这个阶段是实验区学校共同遭遇的“三年之痒”。作为海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综合样本校之一,洋浦中学是怎样应对这一尴尬现状的?记者就此采访了该校校长陈光。
解决尴尬的第一痒:不知该听谁的
记者:从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四省市情况看,广大一线教师在这三年的实验中遇到的最大困惑就是“不知道该听谁的。”多版本的教材、统一的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滞后出台的各省特色的考试大纲,让即将面临高考的首轮实验区老师普遍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有人甚至戏称这是新课程实验遭遇的“三年之痒”中的第一痒。这种情况下,洋浦中学是怎样帮助老师们解决这些困惑的?
陈光:我认为,这种现状的产生关键在于老师们没有把新课标理解透彻,将教材看得太神圣了。其实,一标多本,是新课程发展的趋势,教师无论在哪个阶段进行教学,只要把握以课标为本,应对复习时以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为主,就能对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弥补遭遇的第二痒:选课选出的麻烦
记者:采访中我发现,有个别学科的老师反映,由于海南省的高考方案滞后出台,导致2007届学生选修课的开设和选择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出现了学生学了的选修模块不考、没学的选修模块要考的被动局面。这种现象我在江苏、山东等地采访时也听到老师们有同样的抱怨。在遭遇这种被称为高中新课程“第二痒”的尴尬时,学校怎样解决这个难题?
陈光:如果学生在前两年学习中没有选修到高考要考的内容,学校只能在高三这一年调整教学进度,为学生补上欠缺的内容。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在于相关部门的协调不及时,如果课改和考改能够尽早协调,这类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新课程对学校和老师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果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开设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的模块,这属于学校及其教师队伍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挑战无法回避的第三痒:“2-1=0”现象
记者:采访中我了解到,有老师认为,高一、高二师生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与学,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进入高三,师生们又都回到了题海战术、应试训练的老路上,于是有老师无奈地称这为无法回避的“2-1=0”现象,说这是新课程遭遇的“第三痒”。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陈光: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我校国志宏老师长期实行“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当堂训练”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谓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典型。他所教的班在各方面都远优于其他平行班级。我校14个获省级数学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中有13个来自他所任教的班级。国老师的成功充分说明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只会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当然,如果课改与考改能够更好地衔接,“2-1=0”的说法会不攻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