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案例:小说标题作用

(2020-06-24 16:12:59)
分类: 小说答题

六、[2013·山东高考,〈19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活 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答:_____【参考答案】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小说题目类题一般从题目与小说中主人公的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线索)对主题的表现对读者的启示兴趣的激发等方面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18·北京高考,182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散文)

水缸里的文学

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儿的同名散文)

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答: 【参考答案】寓意:水缸与童年密切相伴,是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寓意及作用的能力。要抓住关键词水缸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并放在文学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分析。表层含义:水缸就是一种生活用具,幼年时期水缸和关系密切,看到它便有莫名的亢奋,它引发的好奇心和文学梦。深层含义:水缸引出了河蚌仙女的故事,它使产生梦想,开启最早的阅读方式;还指家庭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它刺激的想象、智力;水缸是文学梦的发源地,时光流逝,但不忍心抛弃水缸的记忆,因为它保留了的好奇心和艺术创造力。标题的作用可从读者的感受和文章给读者的启发,即文本主旨角度探究。

 

 

八、[2016·北京高考,192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题。(散文)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5)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答:______【参考答案】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解析】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老腔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白鹿原》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关中地区,白鹿原点明关中是老腔生长的土壤;作者对《白鹿原》一书中没有关于老腔表演的描写而感到遗憾,后来《白鹿原》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演唱,让作者释怀了,以此来表达对老腔艺术魅力的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15·四川高考,151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散文)

太湖碎锦

范烟桥

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内涵和作用

答: ___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

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

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一般说来,标题的作用可从内容主题、文章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考虑。就本文来说,标题太湖碎锦有修辞的运用,要指出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再结合文意分析,可知这一标题还有统领全篇、勾连结构、凸显情感等作用。如此把握,答案便会更为周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015·福建高考,[]12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散文)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

 (3)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015·福建高考,[]1214]

【参考答案】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从中获得慰藉;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厚重的乡愁;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和对文章主题的概括能力。理解标题的含意,要联系全文从文中的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纸上表明是文字创作,包括他人和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