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又可怜的“摩罗茬”

标签:
评论政客国际时事印度人噩梦军备竞争随笔杂谈 |
【可笑又可怜的“摩罗茬”】
“摩罗茬”这个词起源于香港,后来逐渐流行到会说粤语的广东人口语中。“摩罗”是指印度的男人,特别是那些专门在酒店或娱乐场所门口做“waiter(服务生)”的印度人。他们的样子很奇怪,头上严严密密地包裹着头巾,形成一个“榄角”状。“茬”则是指他们满脸一茬茬的胡子,再加上其皮肤是棕黑色的,几乎与胡子连成一片。
“摩罗茬”本身就是一个好搞笑的戏称,而当今的某些印度政客,在国际舞台上更是表现得神经兮兮的,犹如“摩罗茬”一样,可笑又可怜。
近日,印度政府通过了300亿美元的军购计划。这一计划,不但成为印度最大的一笔军购,也引起了亚洲次大陆国家的不安。为何会这样呢?显而易见,这是针对中国而为的,难怪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自从上个世纪,印度在中印边界上败给了中国以后,印度就处心积虑地想要同中国再进行一次的较量。因此,印度每年几乎都成为了世界上采购军火的第一集团的国家,妄图通过购买大量的先进武器来掩盖其内心真实的恐惧。
那么,印度的莫名恐惧究竟是从哪来的?这个问题说来也真是好笑,他们居然臆想地认为是一个巨大的而且沉默的邻居——中国。可以说,印度最大的梦魇和隐忧就是中国,其次才是巴基斯坦。而中国的一举一动,也被印度赋予了很多的意图和威胁,聪明人一下子就会明白,原来这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执政政府,俨然就像一个神经兮兮的“摩罗茬”。
其实,印度政府的一些头脑发热的政客真的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了。人们不禁要问,当年印度与中国边境之战的兵败,是输在武器上面的吗?事实上,当年印度同样是在美苏两个世界大国的支持下和中国开战的,他们拥有的武器装备在某方面也强于中国。面对中国的时候,失败得莫名其妙,说是失败了吧,印度的武器,并没有损失多少;说是战胜了吧,印度死伤和被俘虏的人员很多。难道是输在那些先进的武器上了吗?那当然不是。不过,按照印度人的心理,有和没有是绝对不一样的。但是不要忘了,有了武器,和使用武器也是不一样的,使用武器和会使用武器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单纯的用来威慑和恫吓,那就大可不必了。武器买回来后,首要的就是会不会用,之后就是敢不敢用,再之后就是怎么用。更有甚者,花那么多钱去买这些所谓的先进武器,万一以后人家不提供零件或维修了,而印度本身也没有高精尖的军工基础,一旦坏了就无法维修,那不就成了一堆废铁?!这种举措看来十足是一种神经的行为,令人啼笑皆非。
印度大规模地购买军备,不是说明其财鸿势大,而是恰恰暴露了其缺乏自信的虚弱之心。另一方面,印度的某些政客是怀有野心的,起码是梦想成为超级大国的野心。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点,那就是国力的真正基础,是指坚实的国家经济、万众一心的人民和至高无上国富民强的信念。
不难看出,印度花大钱去购买军备,老百姓是苦不堪言的。在目前的印度,仍然与困难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斗争,诸如:普及全民文化(扫盲)、儿童的高死亡率、营养不良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不足、管理混乱、宗教派系争斗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没钱,就没有软件,武器的硬件是不能够与人民的软件相比的,一旦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动力。连到有正义感的印度人也认为,国家的某些政客的确是犯了狂躁的歇斯底里神经症,不自量力之态实属可怜。
诚然,不得不承认,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印度就怀有一颗赶超中国的心。虽然两个国家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相同的水平起步的,但是,正如一位欧洲的外交宫指出,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凸显了印度制度的落后、混乱和繁杂。”他还说:“印度无法和中国的效能相比,至少在二十年内是这样。”的确,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经济界、包括众多的商人和政府人士都赞同与中国进行不带成见的合作,不要一味妄发那个赶超的噩梦,认为可以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受益。
然而,面对“摩罗茬”的可笑与可怜,中国也应该要反省一下。正如《环球时报》的分析人士说道:“在世界大国关系中,像中印这样高层往来频率如此之低的状况是比较少见的。”
对于这一点,我们中国确实存有不足的地方。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和印度都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多与这个大邻居沟通,也许能够去掉印度某些政客的狂躁症,减少一些“中印敌对”的臆想和舆论泡沫,从而达到消除过于偏激的民族情绪,在为两国人民利益设想的基础上,大家真诚地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健康发展。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两个大国团结起来之力是不可估量的,是能够给世界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