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与心态

标签:
情感人生百态角度心态散文随笔杂谈 |
【角度与心态】
角度,一个赋有数学哲理的名词,其貌不惊人却内涵其中。在日常的生活里,我们两眼观察事物,如果用俯视的锐角从头到脚去看别人,你就会觉得别人的渺小,自己的高大;如果你用仰视的钝角从脚到头去看别人,你就会感到自己的弱小,可怜和自卑的心态就油然而生;如果用平视的直角去看别人,你首先就会看到别人的眼睛,进而通过这扇窗户看到他(她)的内心世界。
平视的直角会看到四周,会看得更远。用这个角度能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真实,看到了真与假,看到了世态炎凉。简而言之,直角并不是那个直觉,直角是指你必须要用正常的、没有任何偏离的角度去看,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是是非非,看待前因后果,看待眼前与将来。
不过,角度是多样的,只有掌握在你的手中加以灵活运用,他才能够发挥出它那无穷无尽的智慧光芒。
既然角度的视觉各异,那么人就必须要学会换角度的本领,因为,在对待千变万化的事物当中,换一个角度,就能够换一种心态,心态换正确了,遇到任何情况都能够泰然自若,就能够从容地应对。正如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那首词《定风波》那样,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莫听穿林打竹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薇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讲述的是归途遇雨却没带雨具,众人惊慌失措,唯独苏轼毫不介意的情景,其实,苏轼是借此来表达虽被革官贬在了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贫困潦倒。可是,他仍旧坦然乐观,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干扰,以平稳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上的灾难和不幸。正所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他的眼里,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不管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了,都成了虚无。苏轼用这种角度去调整其心态,确实已到了超脱的人生境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世态炎凉、瞬息万变的社会里生活下去。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来看问题,这首先就要坦诚,有了坦诚才能够坦然。倘若脑袋里总存着私心杂念,你纵然变换N种的角度也无济于事。事实上,坦诚不是随便就能够做到的,有坦不一定有诚,能够具备坦诚的心态,非一日之所能。
相信你也看过《非诚勿扰》这部电影了吧?该部电影讲的也是坦诚的人生态度,跌宕起伏的情节无非在反复地说明一个道理:坦然有时是一种放弃,但有时更是一种得到。
上述说到的平视角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坦然的心态。泰戈尔有一句诗说道:“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就是说,做人绝对不能够斤斤计较或患得患失,要淡薄名利,更不要利令智昏。
可以看出,坦然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心态,可其平淡之中却是一种乐观、自信的表现。面对压力,坦然可以作为一种宽阔的缓冲带,而面对挫折、沮丧甚至失败,坦然同样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调节剂。
如何能做到坦然?无疑在采取的角度上也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学会从善对的角度做起。何谓善对?比如说面对压力的时候,心里就不要烦躁不安,更不要埋怨客观,而是要冷静下来,不去想别的,先要想到一点,那就是心存感激,要感谢压力给了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我82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经去过一家世界有名的大企业进行实习。该企业的“社训”里开头就有一句话:“感谢!”究竟感谢谁呢?那就是要感谢压力,没有它,你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次,要学会从释放的角度入手。拿面对压力而言,它是时刻存在的,不及时释放,就会因压力过大而导致身心受损。诚然,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一定限度的,必须做到及时释放压力,不要让压力的堆积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危机。
再次,要学会从善待的角度来对待自己。同样面对一切的艰难险阻以及种种的压力,最关键的是不要拒其门外,应该先接受,然后泰然处之,逐步地排除心乱如麻、烦杂纠结的思绪,坦然地从中找到快乐与动力,争取早日摆脱困境。
角度与心态,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其实两者都是相互相承的,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正如有一位伟人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让生命来驾驭你。因为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士。”
毋庸置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这样认为,人活一世,一定要把自己定位在骑士的位置上,不管遇到多大的狂风骤雨和惊涛骇浪,也要以平视的角度、坦然的心态去对待,把人生的大戏演绎得斑斓纷呈、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