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颜色的一点认知

(2010-09-05 17:20:15)
标签:

情感

人生百态

色彩

心理

散文

随笔

杂谈

对颜色的一点认知

 

 

                          http://s11/middle/4c999fa7g8f7fafc52b1a&690

                                              文/KaiKai

 

 

 

除了色盲以外,相信每一个人都喜欢那斑斓无比的色彩。

我自小就很酷爱颜色,因为,一是我爱好美术。二是随着履历的积累,对颜色内涵的理解和意识已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能够通过色彩去享受生活。

 

颜色里头有五种原色,那就是红、黄、蓝、白、黑。在这五种原色的调配下,便可以发展到几十种格调不同的色彩。它宛如我们的人生一样,倘若受到不同的客观因素的加减或揉合,境况就截然不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色彩人生。

诚然,对不同角度色彩的认知和欣赏,是要根据其心态去决定的。比如,面对深蓝色的浩瀚而又一望无边的大海,有的人就感到特别的舒畅和美好,仿佛处身在那海市蜃楼,飘然欲醉。而有的人却会产生恐惧,茫茫无边的海水似乎随时要迎面扑来,仿佛要把自己拖入到那无底的深渊,更何况还不知海底里的险象环生。确实,角度不同,看到的自然也不同,因为心态决定了角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色彩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如人们往往习惯用某种颜色来形容心情或感觉,就像拿红色来代表热烈,拿紫色来代表温馨,拿蓝色来代表忧郁,拿橙色来代表幽默,拿绿色来代表活力等等。不同的心态会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颜色,使得颜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演绎着各种各样的经典故事。

红色之所以成了热烈的代表,它是与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分不开的。自古以来,凡是喜庆,都缺不了用红色的物品来布置和庆贺。红红火火是老百姓形容过生活的滋味,而鸿运当头则是那些官家与商家的口头禅,里面寄托着他们朝思暮想的仕途与发财之梦。

用蓝色来代表忧郁并不十分确切。虽说蓝色是冷色,咋一看会使人有一种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忧郁般的情绪,但它不是完全的冰冷,也不是那种冷酷无情的冷,而是一种无声的、略带点自卑的冷态。可是,换了另一个角度来看,大海是蓝色的,天空也是蓝色的,大海确实能给人一种浩瀚的,包容一切的美,天空同样也能够给人一种广阔的,无边无际的美。这蓝色的海和天,给人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和忧郁扯不上任何关系。

绿色,一般会受到人的钟爱,因为一看到绿色,就能够使人想起大自然,想起那山山水水,想起那可爱的森林和草原。美丽的大自然充满着活力,绿色也就实至名归地代表了活力,代表着生命长河里繁衍不息的精华和灵气。不过,绿色有时也给人一种贬义,那是指被带“绿帽子”,这是已婚男人最不想听到的一个词汇。

对于紫色,我个人略有偏爱,因为紫色是一种中性的颜色,它既包含着暖的柔情,也包含着冷的格调,用人性的角度来看是刚柔并济,用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井井有条、美满和谐。

紫色不是一种原色,它是用红色与蓝色调配而成的。红和蓝的比例大小,紫色的深浅就会产生奇妙的变化。诸如:

浅紫色,其清淡优雅,娇而不艳。正如一首宋词所道:“楼角初销一缕霞,淡紫月瑰暗憩花。笑冉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

玫瑰紫色,光艳靓丽。张扬之中不乏夺目,红里透紫韵味无穷。

朱深紫色,稳重而不宣,紫红之间相映成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确,各种颜色的代表性真是数不胜数的。

其实,在不同的心态下,即使同样的颜色,也会有不同的感受的。如果心态乐观,那么即使是看到枯黄的落叶,也能感受它的悲壮和来年的新生;看到灰白的枯草,也能感知它的繁茂和顽强;看到黑色的死亡,也能了解它的释然和解脱。但反过来,如果心态悲观,即使看到翠绿的嫩芽,也会感觉到它是那么渺小和脆弱,而不会因此联想到一种希望;看到青青的小草,会不屑于它的平凡和单调,而不会联想到一种不拔的坚强;看到红色的新生,也会提前悲观地预支它的泯灭和死亡,而不会联想到一种朝气蓬勃、光芒四射的力量。

 

显而易见,人的心理活动就是一个色谱,有的人对辨色轻车熟路,有的人却不会识色,甚至有的更不懂得配色或调色。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不同的颜色确实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应该被外来的颜色所影响,而应该要学会自己心理的“配色”与“调色”,去掉那些无所作为的悲观情绪,让单调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