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不妨高调

标签:
高调行善低调行善慈善晚宴慈善活动祁门双桥陈光标索罗斯摩尔杂谈 |
分类: 原创●信马由缰 |
年前,有“大陆首善”之称的陈光标高调到台湾给贫困人群发放红包,台湾首富郭台铭质疑其过于高调,应该让受赠者有尊严。
“让受赠者有尊严”提法固然不错,而且西方可能更注重人的尊严一说,捐赠的东西最好要悄悄地放在别人的家门口,还要悄悄地离开。但在行善方面,这未必是唯一可取的方式。我们知道,西方贫困者也会大方地接受慈善机构或个人的捐助,失业时也会光明正大地到相关机构去领失业救济,这并不有损做人的尊严,相反这是维系人的最基本尊严的必要之举。
所谓的尊严是不靠谱的东西,社会的阳光还不能自动地遍洒每一个角落。生活在贫病中的人群,可能有的人会主动去寻求救助,但有的为了所谓的尊严,可能不会去寻求帮助。那么社会力量或机构主动的关怀就很重要。高调一些又何妨,非要做好事不留名,雁过不留声,反而失去了榜样的感召力。
高调行善在西方大有人在:巴菲特、盖茨、索罗斯、摩尔等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每年都会高调地宣布一年来又捐赠了多少多少,惟恐世人不知道。在华人圈,有在全国高调兴建逸夫楼与医院的邵逸夫,有一直热心捐建中小学的田家炳等等。他们可以说都是做好事肯定要留名的高调一类中的典型,并没有有损他们慈善家的美名。
行善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有低调的方式,也可以有高调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可以求同存异,只要无伤慈善这个共同的目的。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富人行善尚未形成气候,更多的表现是为富不仁,没有回馈社会的意识。高调慈善行为就比低调慈善行为更好,可以给那些富豪们施加一点行善的压力,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行善。
高调行善往往刺激了某些极富人士,使他们不得不有所表示,或者被迫表示更多的与其财富相称的捐赠,因而对高调行善者进行言语打击,极尽嘲讽,他们生怕被不断拖入一种逼捐的社会氛围。这也就更加说明在中国高调行善具有特殊意义,就是要逼一逼,造成一种气氛,助极富阶层走上慈善的阳光道,社会也因之消除一些仇富的理由。
文\惠振坚
201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