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危情 教育缺位
(2010-08-16 21:05:06)
标签:
避险教育防范意外教育缺位免责条款祁门教育网祁门一中贴吧 |
分类: 原创●信马由缰 |
应对危情 教育缺位
让我们来看看日本学校为防范小学生被诱拐而进行的一场饶有趣味的比赛:
日本频发儿童被诱拐事件,发现这些事件当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儿童因惊恐,而不敢发出求救的声音!为此,日本爱知县丰川举办了一场让儿童“大喊救命”的比赛,希望通过训炼让儿童遇险时能够勇敢地喊出“救命”,从而在紧急时刻引来路人的帮助。
依据比赛规则,几十名五、六岁的学生依次走到麦克风前大喊“救命”,根据音量大小来决定名次,每当有孩子用尽全身力气高喊出“救命”时,台下的家长与老师们就会热烈鼓掌以示鼓励。
看了这则报道,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很遗憾,在我们的学校里从来没有举行过这样一种看似很“低级”的比赛,我们学校里的比赛活动通常无论中学与小学都被赋予宏大的主题与意义,活动设计不是切合学生的生理年龄与思想实际,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近年学校里也开始演练地震或火灾发生时如何尽快避险逃生。老实说,演习认真严肃程度不够,次数不够,这种演练没有作为一项教育的常备基本要求而长期落实。甚至于戏味十足,昆明的一所中学在演练地震避险时,竟然匪夷所思地专门开辟“领导专用逃生通道”,把权力思想凌驾于学生的安危之上!
过去一家无论几个孩子,自行上学就是,可现在做不到,不是过于宠爱,而是对社会治安、交通秩序极不放心。这种接送孩子的现象既是对治安与交通状况的一种的批评,也是对学校避险教育缺位的一种无奈选择。别说学生遇到险情不知所措,就是成年人,有时都未必能实现自保!
学校避险教育缺位,社会上普遍把矛头指向学校。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首先,学校无权规定教育内容,教育教学大纲由教育部制定;其次,开展避险教育活动涉及的方法专业性较强,学校根本没有这方面经过培训的教师,临时凑数,照本宣科,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再者,在满满当当的教学过程当中,额外的避险素质教育几乎无法安排。而这又涉及到能不能把文化课的课时压缩减少,增加避险教育课时的问题。令人感慨的是,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几乎学不到多少实用的知识,学的文化课的许多内容绝大多数会在离开学校后很快忘记,而且内容过多,造就了庞大的厌学队伍。同样,因为文化课课程过于紧张,教师每学期通常都要快马加鞭地上完一本教科书,弄到素质教育无法施行。是大幅压缩并修改文化课内容的时候了。但这须教育部来跨出这个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从社会这个角度来讲,事事追责学校,是社会对学校功能的一种错误认识,最终受害的还只能是学生。动辄学校这个不对那个不应当,使学校难以展开工作,畏首畏尾。学校为了避免惹祸上身,以前经常开展的一些户外活动,现在都尽量减少,这样虽则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但也令学生失去了原本就很少的体验户外活动与受到教育的机会。
要从法律上规定学校免责条款,对学生在学校内外意外情况的发生的事后追责都应当走保险理赔的路子,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是走参保理赔的路子,而不是让学校深陷各种官司。给学校松绑,给学校教育增强活力。
在免责条款的福音下,学校里就乐于开展各种户外、校外活动。近一段时间,各地学生溺水事故层出不穷,现在学校所能做的只能是严禁学生下河游泳,以此消极手段来防范学生意外身亡。而学生不会游泳才是事故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更积极的方式应是学校里开设相应的兴趣课程,教会学生游泳技能,相信家长是会欢迎这一举措的,但现在的学校有哪一家会没事找事,自寻烦恼?!有救生员的游泳池都难免会淹死人!法律上若无保障,学校惹不起,更赔不起!
学生面临意外情况时教育的缺位会是一个长期因扰我们的问题,提请更多的人来关注,使之早日改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