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制作”活动掌声之后的寂寞

(2005-05-20 15:12:30)
标签:

感悟随笔

教育

文化

祁门教育网

祁门一中贴吧

分类: 原创●信马由缰

“小制作”活动掌声之后的寂寞

惠振坚 

  近来部分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联同所属学校举办了面向学生的“小制作”比赛活动,不少作品颇有创意,一些作品从立意到制作所使用的材料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小制作”的件件作品都是学生们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成果,体现了在学科学习之外,学生们活跃的思维状态。

  “小制作”虽小,体现的却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反映了我们在学科教育之外,提供给学生的类似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太少了,如果空间再大一些,机会再多一些,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肯定会有更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来说,由小制作中透露出的信息要远远地多于由学科学习当中体现出来的信息。

  我们在教育中早已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虽然在学科学习上并不十分出色,但在走出校门之后,却表现不俗。头脑的灵活性,不一定完全地表现在学科学习方面。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如果能够给这样一部分学生一些发展的空间,使其能力的倾向性尽可能早地在学校就表现出来,并给其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鼓励与帮助,我们的教育会因此更具包容性,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无疑将更具渗透力。

  有许多学生在“小制作”活动中观望,甚至于有家长认为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正常学习是一种很大的负面干扰,因而不愿意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这就触及到教育的评价标准问题,教育的根本性的变革,还取决于评价标准的改变,只有这样,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力才会更深更持久更为全面,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方向才会有多向性,学校与教师才会勇于改革并敢于创新,这样的教育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呈现效率。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教育仍然普遍注重考试。因为考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手段,容易把人一刀切,考试轻而易举就把学生划为三六九等,我们的考试毫无疑问地培养出了一些对付考试的高手。最近些年,中国一些省份的文理科状元申请就读国外名牌大学被拒,中国考生托福分数不足为凭,就有学生擅于考试,而动手与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在里面。

  如果教育的评价标准不改变,还是以考试成绩来论英雄并给一个人定位的话,我们就不必对每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参加各类考试、热衷于取得各式各样的证书的情况感到惊异。南京一位才上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就曾创下了考得44份证书的纪录,证书从书法五级到古筝七级,从舞蹈大赛到剑桥少儿英语等等,五花八门,洋洋大观,可办一个小型展览!以这样小的年龄,拥有如此多的证书,就是申报基尼斯世界纪录,也准能一举通过!

  可以想象家长的良苦用心,恨不能让孩子带上已掌握十八般武艺的所有证明,也同样可以想象,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一天还有几分钟属于自己,这只能表明家庭也陷进了教育的误区,表面上来看是孩子学习的负担太重,其实反映了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有不小的缺陷。  

  “小制作”活动掌声之后免不了寂寞,教育现状怎么说也难评满分!

  本文发表于黄山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