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航天员出舱全程关键点详解
(2008-09-27 10:16:30)
标签:
航天员关节点舱壁神七舱门情感 |
分类: 看人间百态论是非曲直 |
在太空中活动的每一步,却一点也不简单。航天员26日进行哪些出舱准备?出舱后又会
做些什么?
者,出舱活动分为4个阶段:在轨组装、检查与训练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舱外活动段
以及返回过闸段。其中最长的是第一阶段,历时14.5个小时;最危险和最难的,则是舱
外活动段。
关节点尤为重要。
船发射时,舱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服装,然后把各
部分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舱外服,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
件装上航天服。
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服。在“穿衣”的过程中,两名
航天员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时,另一人读操作手册并进行确认,以确保所有操作万无一
失。
和各种模拟操作,以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点——毕竟,地面上用于失重训练
的水槽,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失重状态。同时,航天员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
力点。
和舱外活动预演一遍,以进一步熟悉出舱程序,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
病。这些工作结束后,2名航天员将进行几个小时的休息。
舱,又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过渡”地带即气闸舱。因此,在进入第二阶段——出舱准
备与过闸段后,航天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
舱。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饮水嘴、尿液储箱管路、手持摄像机、医学检查用的
血乳酸仪,等等。
须关上,否则,返回舱也成了真空、低压的“太空舱”了。
服装和舱对接系统的状态及气密性。在舱外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轨道舱
气压泄至3千帕时,舱外服与飞船的气液组合连接器断开,服装转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却
。此时,舱外服里的压力是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
力值,轨道舱则逐步接近真空。
开门了,航天员进入第三阶段——出舱活动。在太空中开门,讲究不少。首先是解锁,
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了,再把门完全打开。碰上打
不开的情况,就得用一个类似于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打开门、出舱之前,航天员
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最为困难的是,航天员始
终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体,上述动作都是单手来进行的。
的“标准动作”。按照计划,出舱航天员半个身子探出去后,首先要对着推进舱上的摄
影头“打招呼”,然后取下放置在轨道舱外壁上的固体润滑材料,递给舱里的航天员。
固体润滑材料是在飞船发射前安装在飞船舱壁上的,至航天员出舱取回时,材料预计共
在外太空暴露40个小时以上。国外经验表明,暴露40小时以上即可获得试验效果。
员将沿着轨道舱壁行走。他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联,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
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
太空行走,挂钩严格的交替换位,是一条最最重要的“军规”。
此,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
身体的移动。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太空漫步,不如说是“太空漫移”。
,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
。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