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岳》诗刊第一期同图题诗20首优秀作品展示(上)

标签:
转载 |
责任编辑:小河草儿
在评选20首优秀作品过程中,我们深感为难,因为佳作多而名额少,尽管我们始终是公平公正的,但因为评选时既要考虑五幅图片题诗的比例,又不让20首优秀作品的作者重复,所以遗珠之憾在所难免,不过旨在交流、重在参与,相信朋友们能够理解。有的作者博客限制访问,我们无法链接联系,对此我们只能表示遗憾。本次评选出的20首优秀作品均由小河草儿老师作了简短的点评,供大家参考。
所展示的20首优秀作品排名不分先后,《中岳》诗刊将向20位作者各赠送书刊一本,请作者尽快将有效通联(地址、邮编、姓名、手机)用新浪博客纸条发送至小河草儿博客:http://blog.sina.com.cn/hbc196 ,以便赠送书刊。所赠书刊只表示友谊,不代表作品在所赠书刊上发表,所赠具体书刊以作者收到的为准。
图片一题诗优秀作品七首:
春天之手
文/西北风铃
一只手,饱经沧桑
但依然健美,从岁月深处伸过来
从我的期待中
伸过来,摸索着另外一只
不是母亲携我的那只
母亲的手虽然粗糙,但从不长刺
也不是父亲教我扶犁的那只
记忆中的那只手,缺失的就是这种温柔
这只手也不是爱人的,爱人之手
一直被我紧攥着
这只手啊,是春天伸过来的
香风盈盈,送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一首充满希望的诗
作者博客
简评:岁月沧桑如父母之手,父母之手如岁月沧桑,互文见义,联想自然,令人感慨无限。但只要热爱生活,就会有美好的希望,看吧——从岁月深处伸过来的手依然健美!全诗情理和谐、诗画相配,意趣健康,催人奋进。诗中爱人之手似嫌多余,可能是由于区别于春天之手的特点不明显吧。
无题
文/吴茹烈
早春的枝头
在烟雨微风中,挺立着鲜嫩的薄翼
唉,江南的早晨
这一缕阳光的到来
是绿了此岸——
还是彼岸
作者博客
简评:“早春”、“烟雨微风”、“江南的早晨”,在所供图片素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时空、截取画面,可谓匠心独用。“是绿了此岸,还是彼岸”,用典自然,想象悠阔,意境朦胧,情绪起伏,欢愉中略带一丝伤感,有古代文人墨客之雅风。
绿的萌动
文/绿色
风轻轻推开窗
阳光走进来
揉醒惺忪的眼睛
昨夜的雪花
早已收紧了翅膀
黯然站在墙角
几粒鸟鸣
掠过寂寞的枝头
题上了一首嫩绿的诗
作者博客
简评:“春风偷向柳梢归”,“推开”、“走进”、“揉醒”,春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动人春色不须多”,“几粒鸟鸣,掠过寂寞的枝头,题上了一首嫩绿的诗”,借喻、比拟、通感、移就等手法运用密集而又自然无痕,为读者幻化出一个诗情画意的春天。中间一节用反衬手法显得不够和谐,算是美玉微瑕吧。
从一点绿开始
文/剑君
从一点绿开始
从一朵花开始
从一滴水开始
从一根树枝开始
从一声鸟鸣开始
从蝴蝶的翅膀开始……
春天,被五颜六色的
花轿抬来
作者博客
简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这是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从一点绿开始,从一朵花开始……”,这是诗人剑君笔下的春天。“春天,被五颜六色的花轿抬来”,熟悉而古典的意象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一个热闹的迎亲场面,春天——嫣然一个美丽的新娘!想象新颖、构思巧妙。
重生之蝶
文/方言
挣脱
冬天的捆绑
展开
滴露的翅膀
登上
春风搭建的舞台
决意
要醉舞一场
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340339588
简评:这首诗语言简洁,铿锵有力,节奏紧凑,整齐押韵,凸显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激情昂扬,鼓舞人心。这首诗无论立意还是形式,都是写春天的诗歌中不多见的。
嫩芽,萌动着希望
文/雨小荷
荒芜了一个冬天的枝干
紧紧地抓住春天的风
努力把体内积蓄的力量,迸出——
一抹嫩芽,多像人们心中美好的梦
萌动着崭新的希望
山,开始泼墨绿色的诗意
水,开始吟唱奔流的歌
花朵,被蜜蜂轻轻地唤醒睡梦
雨露,想飞腾成美丽的云朵
你呢?怎能无动于衷
别说,你看不到春天的色彩
别说,你的人生毫无亮点
枯木尚能逢春,梦想岂能无望
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便是打开人生春天的密码
作者博客
简评:“物以情观,辞以情发。”荒芜的枝干上的一抹嫩芽,让作者自然联想到泼墨绿色的山、吟唱奔流的水、睡梦轻醒的花、飞成云朵的露。其实春天本无所谓美与不美,美与不美全在人心,“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便是打开人生春天的密码。”以诗意的哲理自然收尾,给读者以启迪和深思。
春之眼
文/老马尚在识途
春
睁开了叶芽似的
嫩绿的眼睛
从那期待已久
延伸至今的枝头
颤栗划过大地的严寒
一阵阵冲破禁锢的惊喜
阴霾退却天空碧蓝
如洗。春光投射之处
泛起勃勃生机
从地心深处直到连绵
的山峦人心
谁也挡不住春天持续坚决
深入的热情
春在人间融雪化冰
此刻你苏醒在春天
嫩绿的眼里
好像一切还来得及
作者博客
简评:“春/睁开了叶芽似的/嫩绿的眼睛”,因画生意,以象喻意,开篇自然;中间层层铺叙、叙中含情、情中寓理;结尾水到渠成,尤其最后“好像一切还来得及”这一句,看似不确定的语气,其实是故意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如果把“好像”换作“肯定”,反而索然无味,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