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西安之后对我饮食习惯改变最大的有两样东西:馍和辣椒。
刚来西安时我最不爱吃的就是馒头,觉得用面做出来的这个东西又酸又粘牙,和南方香喷喷的米饭根本就没法比。再说那会儿富强粉少,灰不溜秋的粗面馒头更是令我难以下咽。可买馒头比煮米饭确实方便很多,所以家里餐桌上还是经常会出现它的身影。
我开始觉得馒头好吃是受我们院子孩子的影响。我家对门有三个男孩,地道的老陕,他家老三和我年龄相仿,但是这个比我大一岁的男孩成熟较早,所以我们平时大多是在一起交流什么东西好吃。
有一次他家刚买回来了热馒头,他夹了一些白糖美美的在门口吃着,还给我炫耀说这样特好吃。我回家试了一下,没觉得有啥特别。过了几天他又用馒头夹的油泼辣子,这次我回去一试,味道果然不错。
从那以后我开始喜欢用馒头夹辣椒吃,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我妈后来看我这么喜欢吃馒头,也试着蒸过几次,结果一团面放进笼屉里多大,蒸出来基本还是多大。倒是一些农村的朋友给我从他们老家带回来的馒头让我念念不忘。
陕西人把馒头叫馍,就一个字,听着就实在。
陕西的馍有很多种,有农村过年过事走亲访友相互赠送的花馍,有些花馍做工精致颜色喜庆,是一种让人都不舍得吃的“工艺品”。渭北的“椽头馍”类似西安过去的“罐罐馍”,由于是纯手工揉制,所以一掰开馍,里面一层一层纹路清晰,几乎都能看出这团面揉过了多少遍。只不过椽头馍是长方形,罐罐馍是圆的。
这是陕北的油馍馍。陕北人说话喜欢用叠字,比如拉手手、亲口口。这种用荞面做出来的馍,口感堪比南方的糍粑。
这是专门给水盆羊肉加工的月牙饼,几乎就是两层脆皮。刚出炉的月牙饼千万不能直接上嘴咬,因为里面的热气很容易把你急不可耐的嘴唇烫出泡。正确的吃法一定要用筷子把饼划开,然后把羊肉夹进去,再抹点油泼辣椒,这时你可以狠狠地咬上一口。小麦的香气结合着鲜美的羊肉,这时你会觉得做个老陕真幸福啊。

肉夹馍的馍全称叫白吉馍,讲究铁圈虎背菊花心。白吉馍因为要夹肥瘦相间的猪肉,所以不能做的和月牙饼那样只有两张皮,一定要有厚厚的“瓤”,那样才能充分吸收腊汁肉的汤汁。
千万别小瞧这种中式“汉堡”,它已经漂洋过海在纽约街头热销了。
陕西的锅盔相传在秦朝就有了,那时秦军横扫六国,经常长途奔袭作战,吃饭也就成了问题,后来聪明的士兵把面放在头盔里烙熟,这样吃着方便,保质期也长。假如正吃着,突然有敌情,把锅盔往腰里一别就能立刻投入战斗。等战斗结束了,只要脑袋还在,掏出锅盔来可以继续吃。如果你做的是一锅米饭,那就浪费了,因为你总不能把米饭揣在怀里吧。
现在的锅盔基本是用电饼铛烙出来的,没有了当年的味道。不过你要是去农村,偶尔还是能吃到用草木灰炕了一夜,吃起来很筋道的锅盔的。
陕西名吃羊肉泡馍的馍可不能生吃,因为那是七分熟的死面饼,必须经过烹煮方成美味。坊上人把泡馍用的饼称之为“坨坨馍”,由于坨坨馍是死面饼,做熟后吃起来特别顶饥,所以正宗老陕一般是在上午十点左右,去自己喜欢的泡馍馆悠闲的掰着馍,然后美美的咥上一大碗泡馍,直到晚上再喝一碗稀饭就够了。
陕西又一种用馍烹制的名小吃:葫芦头泡馍。我称之为“菊花泡馍”,因为它是用猪大肠为主料做的。我来西安这么多年,吃这个玩意不超过十次,主要是我闻不惯那一股子猪屎味道。
石子馍顾名思义是用石头的高温将馍炕烤至熟,石子馍有带馅和不带馅两种,不管哪一种吃起来口感都很酥。不过我还是喜欢吃有果仁馅的。
记得一直到我上高中的时候,每年过年家里都要买很多馒头回来,这些馒头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那时临近过年前几天,我都会拿着钱和粮票,还有几个大袋子到十九粮站排队买馒头。
现在不用排队买馒头了,但是现在的馒头已经吃不出当年的筋道和麦芽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