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朋友的新公司喝茶聊天,因为是开展新业务,他希望我能给他介绍一些关系,我扒拉了一下,就把一位特能拉扯的朋友给他说了。朋友一听,很感兴趣,说是改天约好在一起坐坐。听到这里,我就像是介绍对象一样,把对方的优缺点一五一十的说了,因为只要我说清楚了,你又能接受和包容就行,今后处好处坏就跟我这个中间人没关系了,别到时埋怨我那个人肾不好还有口臭为啥不早说。
我这个朋友也是生意场上的老把式,对人还是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听完我的介绍后,他马上说:这个人我不见了,因为他是一个“眼里没生人,心里没熟人”的人。
我听了之后,结合那位先生日常的所作所为,觉得我朋友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因为有的人见谁都很热情,哪怕是初次相识,都大有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的感觉,抽烟喝酒扯淡怎么着都行,脸上的笑容把所有褶子都能挤出来,要是让一个外人看见,还以为他们是多少年的老朋友,其实呢,他根本就没把你往心里放,他最多是估摸你能帮他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即便是一顿饭的好处都行。如果利益多那就走得近,如果利益少那就交往少。这种人也是很好的演员,因为再次见面的时候,他又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此时很容易让对方产生错觉:是我不对吗?都怪我平时和人家联系的太少了,看人家多实在嘛。
我们每个人在别人的心里都有相应的位置,或上或下,或轻或重。同样,每个人心里也都有一杆秤,随时会衡量别人在自己心里的分量。
当然咱们的老祖先就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就是不要在友情里面掺杂任何利益,我相信能这样做到的人不少,但做不到的人更多。因为首先前提大家必须都是君子,然后还必须相识,接下来才能淡如水。假如只有一方是君子,另外一个不是,那这句话还是不成立的。
实际生活当中大多数的友谊多少都会有利益作为纽带把人们拴在一起,因为老祖先还说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淡如水”的友谊我们也只能心向往之的过过嘴瘾。
而大部分人都把友情炖成了一锅浓肉汤,大家为这锅汤确实下了不少的功夫和精力,看着美,闻着也香,让外人也羡慕不已,但最终几个厨子会为谁多吃了一块肉,谁多喝了一碗汤而闹腾的红头胀脸不欢而散。
其实道理每个人都懂,还有活生生的例子,但为什么那些前车之鉴人们都不想办法规避呢?也许是有些人抱着侥幸心理,也许有些人就不想规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