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城市我不知道,就拿西安来说,我来的头十年,这座古城就像一个家道败落营养不良的老人,精神萎靡不振,脚步蹒跚不前,祖上留下的产业有一搭没一搭的撂在那里,不管好坏都懒得打理,几乎没什么变化,那些名胜古迹如同破衣烂衫上的几片尚可辨析的织锦,证明着曾经的辉煌。
后来随着“改革春风吹满地”,这座千年古城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路越修越宽,楼越盖越高,不但地上的车越开越快,地铁也像蛛网一般在地下四处蔓延。

此时古城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人靠衣装佛要金装!一座城市也一样,再次焕发青春的古城开始重新规划重新塑造形象,犄角旮旯拆迁改造,东南西北大兴土木,如同脱去了污迹斑斑的百衲衣。
老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同样的道理,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也是追逐繁华攀附权贵的。不信你看,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挤,哪怕哪里的房价再高,物价再贵,大家嘴里虽然骂着埋怨着,但就是不挪步子。山沟和偏僻的乡村地广人稀,一年连二百块钱都花不出去,可是又有谁愿意在那里待呢?
涌进城市的人多了,地方就显得挤了。一家三口住个五六十平米的房子还可以,可是七大姑八大姨姥姥舅舅都来了,这怎么也得换个一百多的房子吧。所以城市也就一点一点蚕食着周边农村乡镇的土地,当然那些失地农民也逐渐地向城里渗透。
现在我们把古城想象成一个装修一新的家,这时家里来了一大堆人,不管是富亲戚还是穷朋友,来的都是客,都不能慢待,你得招呼他们吃喝拉撒。有钱了嘛,大家吃点喝点也没啥,也算是瞧得起你。可是客人们不是上厕所不冲马桶,就是往地板上随地吐痰,这边刚制止不要在卧室里抽烟,那边就有人在雪白的墙上乱写乱画。搞得主人哭笑不得,说重了吧,人家会认为你是在撵客,不说吧,家里的马桶很快就会被堵住。
“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按说这两句话的前六个字咱们基本都达到了,可是后六个字却迟迟不能跟上。现在吃饱肚子很容易,而且家家户户也都有点余粮,但是我们依旧能看到不少扛着米袋子的人在做不文明的事。
其实素质这个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它也许要靠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变。你让一个从小就在大自然往田间地头随意扔包谷棒子和红苕皮的人,进了城突然拿着它们找垃圾箱是有点不适应。啥都不说了,先从自我的点点滴滴做起吧!从明天开始我就不随地吐痰了,也不冲着墙根嘘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