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不但诗词歌赋写得好,还会当官,更是一位大手笔的天才园林设计建造专家。苏兄参加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凤翔当公务员,当时他干得是签判,查了半天资料也没搞清是什么职务,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各种技能的发挥。
那时候没有房地产,也不用搞拆迁,官员也不用追求高GDP,所以平时除了断断官司,修修水利,基本不用太操心。可苏大人是个闲不住的人,很快他在凤翔就修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座生态公园---东湖。大家都知道苏大人有个堪比驴脸的妹妹,东湖跟苏大人一样,也有个妹妹,那就是二十年后他在杭州建的名气大得吓死人的西湖。

吃人家的嘴软,咥了人家那么多的羊肉,再不好好夸上几句,那下次再来凤翔,羊肉可就没有着落了。

凤翔在历史上其地理位置还是很重要的,不管南来的还是北往的,都要在这里落脚,所以在唐朝时就设立了凤翔府。府相当于现在的市,从这点还是可以看出凤翔曾经的辉煌。

宝鸡又称西府,西府人说话很有意思,不少老陕都喜欢以学西府人说话为乐,而凤翔话又是西府话中最具特点的。凤翔人说话喜欢用卷舌音,特别是一些想表达重要意思的字和词汇,那更是把舌头能缩到嗓子眼。我一直觉得凤翔人有学俄语的天赋。
不知苏大人当年在凤翔待了那么多年,到了杭州再听那里的吴侬软语,听力能不能适应。

东湖最大的特点在于移步换景,西安的兴庆公园名气也大,地方也大,可是进去之后一眼就基本看得差不多了,而在东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后,总是另一番景象呈现在游人的面前。

东湖中的很多景致都跟苏轼的诗词和工作有关,比如这座“喜雨亭”,据说当年凤翔大旱,苏大人带领众人祈雨,很快如愿。然后他就写了那篇著名的《喜雨亭记》。
饮凤池在苏大人来凤翔上班之前就有了,据说还是周朝留下来的古迹,苏大人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古迹,就在饮凤池的基础上修建了现在的东湖。

历史悠久的地方文化底蕴相对都比较深厚,有文化了就可以写诗抒发感情,就能编曲子唱戏。一般来讲只有在物质丰富了之后,人们才会考虑娱乐,没有见连饭都吃不饱,饿得说话都没劲的人去唱戏。而在东湖,这种自娱自乐的群众散布在了每个角落。

前面说了,凤翔有四宝:西凤酒、东湖柳、姑娘手、彪角牛。所以在东湖随处可见的就是各种形状的柳树。柳谐音留,古人在送别的时候都要折一枝柳枝给即将远行的人,寓意着挽留的情意。苏东坡修建了东湖,想把美景留给后人,后人更是把对他的思念寄托给了柳树。

这是和东湖一墙之隔的大名鼎鼎的凤翔中学,这里走出了很多杰出人物,其中就有教我喝酒的师傅。虽说他的酒量不行,但是吹牛逼的功夫还是顶级的。那天他站在城墙上指着远处的操场感慨万千:当年我在这里勇夺过200米和400米的冠军。

交相辉映的中西式建筑也给东湖平添了一份独特的景致。
凤翔四宝说了三宝,现在我就说说第四宝“彪角牛”。相传宋仁宗年间,凤翔府出了一件怪事,就是方圆百里的母牛都不下崽了,不管是用什么手段,母牛就是不怀孕。这下可急坏了当地老百姓和那些当官的,因为牛在古代可是第一生产工具兼第二交通工具,少了它,那些地谁耕啊,车谁拉啊。恰好苏轼在此执政,就贴出了悬赏告示,说谁能让母牛们正常怀孕生产,就给他家修个牌楼。这时凤翔府彪角镇一户李姓人家牵着一头硕壮的公牛站了出来说:让我来试试。这头公牛果然非常厉害,按今天的话说是不是给牛吃伟哥了,只见这家伙没日没黑埋头和众多母牛交配,而且受孕产仔率奇高。
后来苏大人兑现了他的承诺,给彪角李家在村口修建了一个牌楼,上面亲笔写了三个字:彪角牛!从那以后,李家远近闻名,不管谁家的牲畜不孕不育了,都来登门救援。可惜那个牌楼在文革期间被拆除了,但据说李家的后人目前还以配种为营生。
北魏时期的城墙在夕阳下显得更加沧桑,门洞上“生面别开”四个字确实让我们一群人别开生面。
凤翔人民对苏轼还是有极深的感情,后人专门在东湖给他修了一座祠堂。只是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扰了苏大人的梦。

苏东坡二十多岁时在凤翔修建了东湖,二十年后在杭州又建了西湖。东湖很美,西湖更美,我想这与苏轼的格局及人生历练有关吧。但不管是东湖还是西湖,都是苏轼留给后人的极大财富。再过一千年,人们依旧会看东湖柳,依旧会怀念这位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