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前几天晚上在鼓楼回民街用手机拍到的一幅场景,当时九点多一点,开始我不知道是卖什么的,吸引了这么多的人在排队,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肉夹馍。
鼓楼以前是没有卖肉夹馍的,回民最早也没有做这买卖的,那会儿腊牛肉和坨坨馍基本是分开来卖的。可是天生有经商头脑的穆斯林看汉民肉夹馍卖的那么好,他们干脆也来个“二合一”,把腊牛肉夹到坨坨馍里卖。但这里还有一个微妙的变化,刚开始的时候回民为了和汉民的肉夹馍区别开,大都会在招牌上特地注明“腊牛肉夹馍”,而汉民一般习惯直呼“肉夹馍”,招牌也这样写。有些游客认死理,非肉夹馍不吃。这时聪明的回民兄弟悄悄地去掉了前面两个字,不明就里的游客一看在风中飘摇的锦旗上写着“正宗肉夹馍”,马上就围观购买。

记得前不久来回坊还没有看到这种手推车在卖肉夹馍的,这次类似的摊点到处都是。不是说回民不能直接叫肉夹馍,而是他们以前确实一直叫“腊牛肉夹馍”。看来商家一定是吃到利了,要不怎么会连过去的老招牌都不要了。

晚上十一点多,当我吃饱喝足准备离开回民街的时候,这里还有很多吃货冒雨排队在买肉夹馍。其实真正的老陕在晚上,特别是二半夜是不吃肉夹馍或羊肉泡馍的。因为这东西不易消化,吃进去太顶胃,晚上会撑的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也会做乱七八糟的梦。
这才是西安人平时所说的肉夹馍。秦豫肉夹馍是西安最好吃的肉夹馍,头把金交椅非他莫属。其它如樊记、魏家、东关吉祥、子午路张记、王魁等等得在它后面排队。至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袁记肉夹馍则发迹于咸阳,它凭着低廉的价格占领了部分市场,随后袁家、袁老大、袁师傅、老袁家一堆冒牌亲戚也出来混肉夹馍的江湖。
但秦豫一定是肉夹馍市场中的头牌!即使所有的袁氏兄弟加在一起也不是秦豫的对手。

中央电视台带后缀数字的有15个频道,三分之一都来过秦豫肉夹馍店,这点足以说明秦豫在“肉夹馍界”的地位。其实秦豫肉夹馍在我的博客中多次被提及,甚至还专门写过这里。他家最早发迹于端履门和柏树林十字向南、文昌门里路东、碑林博物馆斜对面一家极小的店面,那时他家就需要耐心排队才能把肉夹馍吃到嘴里。后来由于街道改造,秦豫搬到了端履门和柏树林十字向西的东木头市里头了,但这么多年他家除了味道没有改变,还有一点坚持的很好,那就是只卖到中午一点左右。如果过了这个点,对不起,哪怕你是柏树林街办主任,那也只有看别人吃的份了。

回民的肉夹馍叫“腊牛肉夹馍”,汉民的肉夹馍叫“腊汁肉夹馍”,可千万别忽视这一字之差,说小了,这是两种不同的小吃,说严重了,那可是影响民族团结的大事。其实它俩最大的区别就是原材料一个用的是牛肉,另一个用的是猪肉。外地的朋友可要记住了,你可不敢拿着汉民的“腊汁肉夹馍”去逛回民街,搞不好会有一群带着白帽子的穆罕默德、易卜拉欣、阿卜杜拉把你拖到钟楼底下一顿暴打。
一个肉夹馍、一份凉皮、一碗粉丝汤,这是老陕的标准吃法,基本也是一个人的正常饭量。可惜肉夹馍和白酒一样,我都戒掉了,只剩下看别人吃了。酒不喝了,我还能当酒司令,可这肉夹馍不吃了,也没有肉司令这个说法啊,总不能逼着人家一顿吃八个肉夹馍吧。
人们常说“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可我现在酒肉也不穿肠了,佛主也没有在心中,看来只能浑浑噩噩做一简单的俗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