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南方水乡古镇大部分都保护的很好,也许是有水滋润着的缘故吧,所以至今还住着大量居民,那里白天打开门就是商店茶馆,晚上关上门就是自家私密的小天地。
陕西的古镇、古村落我也去过不少,要么是破败不堪让人都不敢靠近,生怕掉下一块砖砸着自己,要么修葺的簇新,老远都能闻到一股油漆味。个别还能入眼的古宅老街,不是独门独院的孤芳自赏,就是东一块、西一片的难以形成气候。
就在这个时候,陕西长安县走出来一位怪人,他把做生意多年积攒下来的钱财没有去买车、置地盖房,而是玩起了收藏,并且收藏的东西很奇特---关中地区的古宅民居!
这个人叫王勇超,他将搜集来能反映关中民俗民居特点的藏品建立了一个博物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据说这位王勇超先生收藏民居(听听,多气派)最早是从这些拴马桩入门的。
拴马桩又称地上兵马俑,在过去不是每家都有的高级玩意,只有地主或殷实人家才能立在门口显摆一下。其实拴马桩也就是现在的停车位,你家有几根拴马桩就等于有几个停车位,而且是免费停车,有钱人家甚至还会给你的宝马擦洗一遍,做个保养,遇到主家的好日子了,更会给你的马加一把97号精饲料。

古人很懂钱财外露、树大招风的危险性,遇人遇事都很谦和。不像有的人家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门后还要挂一块猪皮,出门时跟上班打卡一样,必须用猪皮在嘴上抹一下,以示俺家今天又吃肉啦!
这是关中人标准的蹲姿。一般这样场景会出现在每天的饭口,女人做好了饭,男人会端着大老碗蹲在自家的院门口,把宽宽的油泼面来回搅上十几下,然后美美的吃着。期间会有邻居也端着碗过来边吃边和男人聊天,男人也会向过往的小媳妇、老嫂子说上几句打情骂俏的骚情话。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中就把一老碗面咥完了。

关中过去大户人家里的墙上一般都会悬挂一些牌匾或字画,有的是家训,有的是座右铭。这家主人挂的是贾谊的《过秦论》。
古人家风一般都很严,否则大户人家难免也会出一两个王天一、张天一这样败类中的战斗机。
古人对什么环境挂什么样的字画是很有讲究的,就连青楼里都要趋附风雅的挂着柳永的《雨霖铃》或《蝶恋花》。不像现在不论到哪里不是《将进酒》就是“北国风光......”。看似大气,其实满腹的小肚鸡肠。
要是我就痛痛快快的来一《金瓶梅》放在堂屋里!

这是明代三朝元老孙丕扬的古宅,从陕西富平迁来。要知道在明朝做官可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那时皇帝发起怒来,比斯大林的“大清洗”都要厉害。这座古宅除了气势宏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样东西:一棵唐代的古槐;还有他家门口那副耐人寻味的对联:良田有种图堪味,书德是福心无尘。

关中民俗博物院中收集了大大小小有四十多座古宅,现在对外开放的只有十几座,剩下的正在恢复修建当中。其实有文官中庸内敛的府邸,有武将威武霸气的深宅,还有乡绅和巨商富贾们尽显奢华的门头大院。
那天我在想,假如他们真的像现在一样成为街坊邻居,住在一起,那这里会是怎样的车水马龙、水泄不通呢?县衙会不会派几个衙役来指挥交通?这里的房价会不会涨?菜价会不会很高?会不会有很多办事处?会不会有天上人间?
可惜那会儿没有影像资料,否则真的想看看那些人当年在这些深宅大院里是如何起居生活的,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人。

古人深谙水的特性,老子更是在《道德经》中写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呵呵呵,会背诵这句话的中国人何止千千万万,但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如果真的做不到,那还不如坐在这块照壁跟前,静静地看上一会儿也是好的,最起码能让自己的心境平静下来。

即将走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时,抬头看见了“天下为公”这个牌楼,我想这句话要真正实现起来是挺难的,但是王勇超先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这些散落在关中平原上的古宅、老物件一件一件的收集起来,然后集中展示给大家。
若干年后,这里肯定会完全对外开放,那时再看“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时,人们就会理解收藏人王勇超先生的良苦用心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