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2013-08-12 11:09:40)
标签:

休闲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华阴老腔

远方的家

王勇超

分类: 驴眼向洋看世界
    印象中南方水乡古镇大部分都保护的很好,也许是有水滋润着的缘故吧,所以至今还住着大量居民,那里白天打开门就是商店茶馆,晚上关上门就是自家私密的小天地。
    陕西的古镇、古村落我也去过不少,要么是破败不堪让人都不敢靠近,生怕掉下一块砖砸着自己,要么修葺的簇新,老远都能闻到一股油漆味。个别还能入眼的古宅老街,不是独门独院的孤芳自赏,就是东一块、西一片的难以形成气候。
    就在这个时候,陕西长安县走出来一位怪人,他把做生意多年积攒下来的钱财没有去买车、置地盖房,而是玩起了收藏,并且收藏的东西很奇特---关中地区的古宅民居!
    这个人叫王勇超,他将搜集来能反映关中民俗民居特点的藏品建立了一个博物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据说这位王勇超先生收藏民居(听听,多气派)最早是从这些拴马桩入门的。
    拴马桩又称地上兵马俑,在过去不是每家都有的高级玩意,只有地主或殷实人家才能立在门口显摆一下。其实拴马桩也就是现在的停车位,你家有几根拴马桩就等于有几个停车位,而且是免费停车,有钱人家甚至还会给你的宝马擦洗一遍,做个保养,遇到主家的好日子了,更会给你的马加一把97号精饲料。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因为工作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先生常年行走在关中农村,那会儿每个村子里几乎都有几根这样无人问津的拴马桩。突然有一天王先生发现有南方人来收购这些看似粗糙的石雕,当时他觉得秦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怎么能让那些南蛮子弄走换钱呢?所以他就和那帮南方人展开了收购大战。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八十年代这些拴马桩每个也就卖几十块钱,王先生采用了价格竞争法,他在收购时每个都多掏十几二十块钱,数千年来农民是最实际的人群,加上王先生又是关中人,他就从开始的几十元,到后来的二三百元,一直到上千元、数千元,这二十多年他前前后后总共收藏了一万多根拴马桩。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这些不起眼的拴马桩现在价格一路飙升,最便宜的都要卖上万元,贵的要卖到十几万元。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目前总投资四亿多元,假如按照市场价格把这些拴马桩全卖了,那么收回所有投资还会有盈余。可是王勇超先生不但没有这样做,而是加大投资收藏更令人震撼的藏品。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收藏工作可谓是五花八门的一项事业,小有收藏火花、烟盒、邮票粮票等方寸之间玩意的,大到有收藏飞机、坦克、火车头的。而王先生可以用手指着一座古建筑或一排宅院说:这是我的藏品!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那天我正要离开博物院的时候,突然从梨园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吼叫声。我知道那是华阴老腔开唱咧!
    当时导游催促我赶紧进去蹭戏看,我正在拍照片,没明白啥意思,等我走进去人家已经接近尾声了。原来这些演员是需要花钱点播的啊!五百元吼五分钟,我大概听了一百七八十块钱的。
    我觉得唱华阴老腔的不但身体要硬朗,而且主唱绝对不能有痔疮,演出前更不能吃黄豆、豌豆之类容易在体内产生气体的东西,否则底气不足不说,万一兜不住,那一连串的响屁可能会扰乱身后伴奏人员的锣鼓点子。
    很巧,前两天央视《远方的家》里还播放了采访这些演员的片段。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这些散落在关中大地的老宅院在搬来之前,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根木头都做了详细的编号,然后在终南山脚下又原模原样的重建起来。这份耐心和心血不是一般人能具有的。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导游给我解释这是古代的防火墙,也叫山墙。意思就是邻居着火了,这堵高墙可以防止火苗蹿过来。我突然想起了戏曲中的《墙头记》,那老头被推上这么高的墙也真不容易啊。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这座宅子原属一个富甲一方的商人,他是一个很低调的大款,低调到他把自家原本可以修建的很豪华很奢侈的大宅门,硬是搞成了连俩胖子同时进出都很困难的小宅门。
    古人很懂钱财外露、树大招风的危险性,遇人遇事都很谦和。不像有的人家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门后还要挂一块猪皮,出门时跟上班打卡一样,必须用猪皮在嘴上抹一下,以示俺家今天又吃肉啦!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这是关中人标准的蹲姿。一般这样场景会出现在每天的饭口,女人做好了饭,男人会端着大老碗蹲在自家的院门口,把宽宽的油泼面来回搅上十几下,然后美美的吃着。期间会有邻居也端着碗过来边吃边和男人聊天,男人也会向过往的小媳妇、老嫂子说上几句打情骂俏的骚情话。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中就把一老碗面咥完了。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关中过去大户人家里的墙上一般都会悬挂一些牌匾或字画,有的是家训,有的是座右铭。这家主人挂的是贾谊的《过秦论》。
    古人家风一般都很严,否则大户人家难免也会出一两个王天一、张天一这样败类中的战斗机。
    古人对什么环境挂什么样的字画是很有讲究的,就连青楼里都要趋附风雅的挂着柳永的《雨霖铃》或《蝶恋花》。不像现在不论到哪里不是《将进酒》就是“北国风光......”。看似大气,其实满腹的小肚鸡肠。
    要是我就痛痛快快的来一《金瓶梅》放在堂屋里!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这是明代三朝元老孙丕扬的古宅,从陕西富平迁来。要知道在明朝做官可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那时皇帝发起怒来,比斯大林的“大清洗”都要厉害。这座古宅除了气势宏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样东西:一棵唐代的古槐;还有他家门口那副耐人寻味的对联:良田有种图堪味,书德是福心无尘。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关中民俗博物院中收集了大大小小有四十多座古宅,现在对外开放的只有十几座,剩下的正在恢复修建当中。其实有文官中庸内敛的府邸,有武将威武霸气的深宅,还有乡绅和巨商富贾们尽显奢华的门头大院。

    那天我在想,假如他们真的像现在一样成为街坊邻居,住在一起,那这里会是怎样的车水马龙、水泄不通呢?县衙会不会派几个衙役来指挥交通?这里的房价会不会涨?菜价会不会很高?会不会有很多办事处?会不会有天上人间?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可惜那会儿没有影像资料,否则真的想看看那些人当年在这些深宅大院里是如何起居生活的,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人。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古人深谙水的特性,老子更是在《道德经》中写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呵呵呵,会背诵这句话的中国人何止千千万万,但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如果真的做不到,那还不如坐在这块照壁跟前,静静地看上一会儿也是好的,最起码能让自己的心境平静下来。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即将走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时,抬头看见了“天下为公”这个牌楼,我想这句话要真正实现起来是挺难的,但是王勇超先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这些散落在关中平原上的古宅、老物件一件一件的收集起来,然后集中展示给大家。

    若干年后,这里肯定会完全对外开放,那时再看“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时,人们就会理解收藏人王勇超先生的良苦用心了。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领略秦风秦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