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好厨师一把盐。这就说明了中国厨师在炒菜时完全是凭手感和情绪。头天晚上打牌赢了,休息好了,第二天一般都能发挥正常,要是头天晚上喝大了,又和老婆吵了架,那客官您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吃他炒的菜,千万别爆粗口。
因为没有量化和细化,中国厨师在炒菜时为了掌握咸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要把锅里的汤汁舀一勺子尝尝这是个很不好、也很不卫生的习惯。请问哪位见过洋厨子把牛排舔一舔尝咸淡的?然后再咬一口看看几成熟了?
其实仅从做饭这一点上,就能看出中国和外国做事之间的差距。
按我们的话来说老外在烹饪取材方面太呆板,上帝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种让我们取食,可他们只挑认识的东西下手,别人吃点鱼翅、熊掌等高级玩意,他们还要脱光衣服拉着标语反对。而且炒菜做饭时什么东西都量化,原材料卡尺等寸,多余的部分坚决不要,调料也就那么几种,把肉摊在烧饼上叫批萨,夹在烧饼里叫汉堡,再添一根香肠就成热狗了。那么好的牛肉,除了会做牛排,就没琢磨过别的吃法。过去养一头猪多不容易啊,可那帮洋鬼子就知道里脊好吃,却把稀罕的猪头、猪蹄子、猪尾巴、猪下水统统扔掉,你说这不是在犯罪吗!
反过头来再看看我们,什么不能下锅?什么不敢进嘴?天上飞的,除了灰机;四条腿的,除了板凳;水里游的,除了轮船。你说我们哪样不是吃的“吧唧吧唧”嘴巴直响。
在中国,一种食材可以有无数种做法,就拿麻婆豆腐来说,一个优秀的川厨能做出七八种不同的口味。要是有人请教烹饪方法,他最佳的答案就是豆瓣酱少许、白糖少许、料酒少许、味精少许......永远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这也许是怕别人掌握了会和他抢饭吃,但最大的可能是做这道菜是凭多年的经验,因为他自己都不清楚那一勺子糖和味精究竟是五克、还是三钱,因为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去秤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外国人做事比较严谨,而我们做事如同做饭一样,完全凭经验,即使有预案、有原则,到了关键时刻,往往会因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所谓的临场发挥而搞得一团糟。
老子在《道德经》里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那个境界和层次太高,不是我们普通人想的事情,但我们能不能做到“治企业,若烹小鲜”“治家庭,若烹小鲜”呢?
只要有原则,再认真的去遵守和执行,我想这点可能性是绝对有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