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忘年交的王书记文化水平不高,资格却很老,爱好广泛,经历丰富,一见到漂亮女孩最爱说的两句话就是:“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接着脸就笑得跟朵花似的,下一个动作绝对是握着人家姑娘的手开始嘘寒问暖,跟程咬金抡出的三板斧一样的套路。有的女孩脸皮薄,不好意思说,结果就会站在那里硬硬的被王书记揩上好几分钟的油。有些女同志知道王书记这个特殊嗜好,所以只要和他见面,都会背着手与他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王书记对自己的仪容仪表特别讲究,打着发蜡的头发永远是二八分,白色衬衣必须熨烫过才穿,并且还会根据天气和心情打不同颜色的领带。
王书记只喝酒不抽烟,每年单位体检的时候,医生都会把他那副老肺夸奖半天,说王书记的肺叶子干净的跟蓝天一样。
别看跟刚下山和尚般的王书记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但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从小在农村受那些老派习俗的耳濡目染,使他更容易从很小、很简单的事情中悟出一些很实用的为人处事哲理。
有一次王书记在吃了一大盘子牛鞭之后,心情大好,给我讲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他说过去在他蓝田老家,很多人家里面窗户是装不起玻璃的(那时玻璃也是个稀罕物),但总不能为了防风,用木板把房子像棺材那样封死,这时就应运而生的出现了专门做窗户纸的匠人。现在的人虽说没有用过窗户纸,但是能想象出窗户纸不能太薄,太薄风一吹就烂,那样家里干点什么事外面人都能瞧见。但也不能过于厚,太厚了透光性又不强,所以如何掌握窗户纸薄厚适中的技能就由纸匠来决定了。

过去的匠人不像现在请的装修公司,合同一签,把钱一给,让他们把活干漂亮就可以了,至于包工头是吃着羊肉泡馍把活干完,还是光着屁股喝着西北风干活,主家一概不管。
那时这样可不行,你把匠人请到家里,就跟临时雇了个大爷一样,不但要给报酬,还要好吃好喝招呼着,但凡不小心哪一点没伺候好,那就等于把麻达(陕西方言:麻烦)惹下了。到时匠人不但要延长工期多吃你几顿饭,而且他们前脚走,只要后脚刮大风,这一家人保准被吹得个个像兵马俑一样。
所以那时的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你对人厚,人对纸薄;你对人薄,人对纸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匠人来你家里干活了,每顿饭一定要给他吃硬食,就是大碗的油泼面,再加一张夹着辣子的大锅盔,那样只要匠人吃爽了,就会又快又省的把窗户纸给你做好糊上。
在这里还要说明,过去的窗户纸不是从商店里买回来直接往窗户上贴的,那样匠人也就没饭吃了。而是要匠人亲手调配制作纸浆,摊平晾干后才能使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要掌握纸的厚薄。假如这个阶段东家给匠人吃的清汤寡水,没有半点荤腥,那样匠人就会浪费你很多原材料,不但磨洋工,而且还把窗户纸做得很厚,搞得你大白天在家都要点蜡,这样到最后吃亏的还是东家。
这就是所说的你对匠人吝啬刻薄了,他就会增加你的成本把窗户纸做得很厚,但你要是对匠人大方厚道了,他就会替你节约很多成本,把窗户纸做得既薄又透光。
这个产自于陕西关中农村寓言一样的故事,是王书记很多年前对我讲的,他使我明白,做人做事如做纸!那一张纸的厚薄不但在匠人的手中,也在每个人的心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