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雁塔东边一条不宽的街道的墙上,写满了长长一溜陕西方言和相对应翻译过来的英文。这英文老外是看懂了,可上面的汉语估计大部分中国人都搞不明白是啥意思。幸好我在西安生活了这些年,关中道上的土话、方言我还是能听懂个八九不离十。
生活、工作、生存都和周边的环境紧密相连,包括说话。假如你把一个陕北后生很小就送到英国,若干年后回来保证是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音,连洋芋擦擦都不吃。反过来,把一个英国贵族的孩子生下来就放到山东胶州半岛寄养,时间不要长,三年后肯定是一个喜欢吃煎饼卷大葱、不听山东板书就闹腾的主。
墙上的“看啊哒?”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看什么呢?往哪儿看?标准的疑问句。相对应的回答就是:“看这哒。”或“看喔哒。”翻译过来就是:“看这里”或“看那边。”
我刚来西安那会儿,身边说陕西话的人不多,所以别人猛地对我说陕西话,一是不适应,二是听不懂。
记得那是我来西安第六个年头的一个夏天,那时还住在西安西郊,我那天打算去找同学上街玩,就在推开他们院子大门的同时,突然从侧屋窜出来一个男人用陕西话对我说:“吃去吃去。”我当时好生纳闷,这啥都没干,也不认识,更不是饭口,怎么一见面就让吃东西去呢?这里的人也太客气了吧。就在我分析他准备请我吃什么东西的时候,这个男人又提高了嗓门大声吼道:“还不吃去!”我一看表情,请客咋这么厉害,不吃都不行,可这绝对不是让我吃东西的架势啊。就在这时同学跑了出来,二话不说拉着我就走。
出了院门同学对我说:“那是个神经病,别理他。”我说怪不得一见面他就让我去吃东西。同学听了哈哈大笑说:“那人是让你出去,不是让你吃去。”我恍然大悟,原来陕西话把“出”读成“吃”。从那儿以后,我开始认真学习陕西话。

其实陕西方言又分了很多“门派”,有鼻音浓重的陕北派,有因为地域关系类似四川湖北方言的陕南派,就连关中也分东府(渭南、铜川一带)、西府(宝鸡)和西安方言,而西安话中又有西头(特指回民坊上很干板的话)和西安市话(广播里经常听到的那种)的区分。
东府话一般好懂,西府可能由于当地盛产醋,当地人又爱吃醋,所以说话有一股子卷着舌头的酸味,不认真听也很容易出现误会。
话说西府凤翔籍(产西凤酒和泥塑的地方)一位领导调入西安省府工作,恰逢阳光明媚的周日,一位河南籍下属前去拜访。那时领导家属还是非常简朴,也没有家政,攒了一个星期的衣服就在屋子里用一大盆自己搓将起来。
那时人也不讲究,也没有防盗门,一般每家门口都挂一竹帘,既透气又透光(冬天则挂一棉门帘子,既保暖又防风)。听着屋里有动静,出于礼貌,这位河南籍下属就隔着竹帘问了一句:“某某厅长在家吗?”领导夫人抬头一看,有人提着礼物上门找她老汉,那总不能让人家站门口吧,再说在门口收礼也不好看啊,所以她直接就说了一句:“他么在,你日来!”
听完这话,河南哥们一个激灵,差点尿一裤子,心想这刚改革开放,领导老婆就这么放得开,而且是大白天就叫我进去弄那事,这女人也太彪悍了吧!我是来拍领导马屁的,让他提拔我,不是来给他戴绿帽子,让他扒我皮的。
领导老婆当时也很纳闷,怎么叫他了半天他都没反应,然后只好又重复一遍说:“给你社咧,他么在,你日来嘛。”
结果领导老婆就看到那人把东西房门口一扔,飞快地骑着自行车跑掉了。
回到宿舍,河南哥们惊魂未定的给陕西籍同事学道:“马勒戈壁,没碰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女的。不停地叫我进去弄那事!”同事问他怎么了,他把前后经过学了一遍,这位在西府插过队的同事笑弯了腰说:“人家说的是西府话,是叫你进去坐坐的意思。西府人把进来叫‘入’,而他们把‘入’偏偏又读成‘日’,是你这个外乡人想歪了,哈哈哈哈!”
看来学习方言和掌握外语同样重要,否则变不成“吃货”也要变成“日货”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