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在大院里挂了好些年,我也注意了很多年,只可惜画卷上没有留下任何长款短跋这样的只言片语,就像一个无名的弃婴被撂在草丛里而无人认领,路人发现如此健康漂亮的孩子都啧啧称赞,可就是不知道他的父母究竟跑哪里去了!王八盖子,这到底是谁家的孩子呀!
此画整体画面体现出了北方,确切的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中平原上的丰收景象。

画得最显著的位置是这对笑的呲牙咧嘴的青年男女,从他俩得意的劲头上看,应该是在搞对象,还都穿着红色的情侣装,小伙蓝色的腰带和姑娘白色的手巾估计是两人在夜晚的小树林里互赠的定情物。那时没有真丝领带、ZIPPO打火机、蓝色妖姬玫瑰、LV这些“封资修”的破玩意,只要对方根红苗正身体好,共产党员再加上一大摞的劳模证书,那他就是今天社会上的钻石王老五。漂亮的刘巧儿当年就唱到:我爱他身强力壮能劳动,我爱他下地生产真是有本领......可惜现在这些都不吃香喽,都进城打工啦!

那时谈恋爱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和考验阶段,不像现在,三下五除二把事就给办了,过几天把人名都忘了。这位村姑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时尚且有姿色的女青年,竹斗笠、红上衣、绿裤子、蓝布鞋,脚上还穿了一双纯棉袜子,这在当时是非常讲究的,看样子这姑娘是见过大场面。她手里拿的那块白毛巾,不亚于今天小姑娘们手里拿的一款新型手机,最关键的是系着粉色蝴蝶结的两根大麻花辫子,把农田里挥镰干活小伙子们的心都快甩散了。

画卷上的另一组人物,三女两男,裹着白羊肚手巾的小伙、抹汉的中年农民,最突出的是那位穿一身工作服的女知青,大家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位吃商品粮的城里人。从画面上还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变。你看那时再热的天,干那么累的活,姑娘们都穿的严丝合缝,根本就不存在走光、露点之说,可你看看现在,天刚一见热,什么超短裙、黑丝袜、低胸装、露背装、抹胸都一古脑的窜出来了。
嘿嘿,说实话,我还是喜欢改革开放政策!

好一派丰收场面,就连马和驴都干的信心十足。那时还在公社吃大锅饭吧!想起了贾平凹《我是农民》中描写他在食堂做大锅饭的情景:45人一个大灶,炕面大的锅台上支着平日杀猪时烫毛的大环锅,炊事员是一女两男。一日,又是吃包谷糁面片,面片已经下到锅里了,姓李的炊事员用一张小锨当铲子去搅饭。站在锅台下搅着不得力,就蹲在了锅台上,这边搅了搅,又要到那边去搅。他应该是下了锅台转过去再上锅台,但他懒,一跨腿就从锅上迈过去,他的一只鞋就掉到饭锅里了。他的鞋已破得没后帮,是趿着的,一年四季没有袜子,鞋里是厚厚的土和汗合成的污垢,一掉进锅,4个人全都呆了,我拿了笊篱赶紧去捞,但锅里到处冒泡,鞋在打转儿一时捞不着,眼瞧着黑水像墨一样漾开来。姓李的也急了,拿火钳把鞋夹出来;要用勺把黑汤舀出来时,黑汤已浸染了半锅。那女人脸色煞白,但脑子还清楚,明白若要再舀,就舀得太多,饭就不够了,四顾一看,远近再没别人,急忙就拿勺把饭搅起来。她这一搅,我也灵醒了,立即用另一个勺从锅边还没有黑的地方舀了三四下盛在了盆里,准备给我们自己吃的。饭是搅匀了,但饭肯定已不卫生,又担心被人吃出了怪味,另一男人就舀了半勺菜油倒在锅里,又和了一些面水在里边,说:“这事谁都不能说,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谁说漏了嘴,谁负责赔粮吧!”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吃得特别香,还说:今天是什么好日子,饭这么稠这么油的?!

各位大叔大妈、大哥大嫂、小姐太太,行行好,能告诉我这到底是谁家孩子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