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中美玉

(2008-04-01 13:04:25)
标签:

奥运

弄璋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玉琮

完壁归赵

和氏璧

股票

收藏

珠联璧合

分类: 驴眼向洋看世界
    自古以来,国人就对玉有种特殊的情结,一直延续到了数千年后的今天,就连北京奥运会的奖牌上都镶嵌了玉石,按说咱们国家现在的综合实力给三千多枚奖牌上都镶给上几克拉的钻石跟玩似的,但这却不能体现咱们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真正内涵,可见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的符号和代表。
    能在“花”的前面冠上一个“玉”字的植物并不多,这恰恰说明了那些文人骚客通过长期观赏后对它的客观评价。
    卓尔不群的玉兰花就是其中的一位花中君子,无处不透露着高贵、典雅。
花中美玉
 
 
    在古代,玉是很贵重的东西,一般人家里没有,甚至不允许有。那时谁家要是生了男孩就叫弄璋之喜,璋是一种玉器,如此贵重的东西让流着鼻涕的乱拉乱尿的小男孩玩,就是希望他将来飞黄腾达、出人头地。要是生了女孩,就叫弄瓦之喜,这里的瓦不是房上的破瓦片,而是纺锤,也就是说女孩从小就要学会干活伺候人,NND,重男轻女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花中美玉
 
 
    不管是北边的红山文化,还是南方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那时人们已经把玉器当做一种礼器,在重要的祭祀场合作为法器来顶礼膜拜。
    玉石相对来说比较坚硬,五千多年前也没有电锯和砂轮,如果你那时路过,你会看见整个部落里人人围着兽皮、披着草帘子低头在对着一块石头使劲,那就是他们在加工玉琮。
花中美玉
 
 
    数千年来,有着太多关于玉器的故事与传说,最最著名的就是“完壁归赵”。那时的各国君主大都是大老粗加流氓土匪出身,经常的和左右邻国为了一块石头或是一个美女大打出手。然后由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等子把那些事情之乎者也的加以总结概括,后人再从中提炼精华,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部分成语的来源,那每四个字成语后面的典故可能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花中美玉
 
 
    两千多年前那个有偏执狂的石痴卞和用两只脚换来命名的“和氏璧”最后被做成传国玉玺,拥有了它,天下才是你的,你的屁股才能稳稳的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冒牌货。就连当时非常强大的秦国都愿拿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石头,可惜这块价值连城(此成语也是因它而来)的石头至今下落不明!
花中美玉
 
 
   “而你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轻易就把我困在网中央,我越陷越深越迷茫,路越走越远越漫长。”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日子越来越好了,股票市场大跌了,很多人就做起了一夜暴富的古玩梦,恨不得一千块钱买的玩意转手就能卖出天价,岂不知鱼目混珠的事情在古玩圈内数不胜数,可这些人意志力和自信力都超强,往往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打眼的程度就差自己把自己的眼珠抠出来当泡踩。
花中美玉
 
 
    在汉代皇亲贵戚们更加的喜欢玉器,活的时候要佩戴,死翘翘了也不能少戴。一般老百姓死了最多陪葬几件做饭挑水的陶器,省得到了阴曹地府饿着。而皇帝老儿和那些贵族们则是身穿用金线把数千枚玉片编织起来的金缕玉衣躺进棺材里,继续享受他们奢华的生活。
花中美玉
 
 
    人们比喻人才或是美好的事务相遇到一起就称之为“珠联璧合”,如同这两朵花一样,可是人才和美好事物的界定又是什么呢?诸葛亮和刘备难道不是珠联璧合?曹操和司马懿难道不是珠联璧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统率水泊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宋江、吴用等等都是珠联璧合,只是所代表集团的利益不同,各为其主,只能以胜败来论英雄啦!
        花中美玉

 

 

    现在新疆和田玉的价格已经和黄金相同了,我经常能遇见铺块烂布放上一堆石头的维族兄弟,一说还全都是籽料,石头大的吓人,价格低的惊人,其实能找到真正好料是很难的,因为有种说法,好玉是给有缘人的。

花中美玉

 

 

    过去人们穿衣服总爱在胸兜上插支钢笔,所以就有了一个笑话:插一支笔的是中学生,插两支笔的大学生,插三支笔的是修钢笔的。

    我那天发现2411的脖项上多了一根白金项链,他给我解释说男人嘛,身上总的有些金属嘛,我说你兜里的那么一大串钥匙难道不是金属吗?

    君子喜玉,一个人身上不佩戴些玉器说明你俗,但多了就适得其反成恶俗了。那天我见一满嘴不知说哪里口音普通话的男子,大背波浪头,左右两只手腕戴了三串石头编的手链,左手拇指和中指戴了个玉扳指和石戒指,手机上挂了两条石头链子,包上也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块石头都很大,走起路来会发出奇怪的声音。我很想踹他两脚!并说一声:大日巴欻!

花中美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