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歌手保罗亲授合唱表演秘密

标签:
军事 |
分类: 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 |
名师大讲堂系列之国王合唱团前男高音保罗·菲尼克斯中国合唱工作坊首秀
赖菁菁/文
2014年12月9-11日,享誉世界的“国王歌手合唱团”前男高音保罗?菲尼克斯(Paul
Phoenix)开启了他在中国的合唱大师班巡讲活动。珠海作为此次系列大师班的首站,自然意义非凡。虽然他此前到访中国4、5次,但都是作为“国王歌手合唱团”的成员,这是首次能以一位合唱专家的身份,与中国的专业指挥、合唱团员以及中国普通民众零距离接触,也是第一次切身感受中国文化和合唱艺术发展环境。
此次活动是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首次邀请到国际知名的合唱表演艺术家,17年的“国王歌手合唱团”歌手生涯,2000多场音乐会,保罗分享给我们的演出经验无可替代,也满足了我们对“国王歌手合唱团”的各种好奇心。
关于“国王歌手合唱团”与保罗
与世界范围内的很多A
Capella团体声部结构不同,“国王歌手合唱团”有两个假声男高音(Countertenor),团体在最初组建时,就确定了这样的配备。作为合唱团的男高音,保罗有时需要和两个假声男高音一起用假声演唱高声部,甚至男高音的旋律声部还会超越假声男高音的伴奏声部,与此同时,男高音在高声部与男中音声部起到非常重要的声部过渡作用。
接替保罗的是一位只有24岁的歌手,是从25位面试人选中脱颖而出的。这不仅是对新成员的挑战,也是对整个团体的挑战。在“国王歌手合唱团”演唱的乐曲中,男高音有很多独唱段落。对新团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演唱风格,而不是保罗的复制。而“国王歌手合唱团”的团队考虑得最多的不是新成员多有技巧,多有激情,而是他能不能以此为职业,稳定地呆在团体,并和整个团队一起演出。
演唱作品的想象
“国王歌手合唱团”有着介绍演唱作品的传统,凡是观看过“国王歌手合唱团”演出的观众都对此留有印象。他们的介绍非常高明,不在于陈述基本内容,而是给观众一种想象的画面,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更加认真聆听。比如在播放一首作品时,“纽芬兰岛的一个年轻人外出打鱼,经历了九个月后才返回家中,他的妻子为他准备了一个惊喜,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惊喜呢……”保罗在本次工作坊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边讲边播放录音,他给在场的老师们一些提示,希望他们能够根据音响,在脑海中进行一些场景和片段的想象。而合唱队在演唱时,也需要构思出一幅幅画面,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和想象。
平等与独立的团队关系
在回答“国王歌手合唱团”是否有团队领导(Team
leader)这个问题时,保罗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每个团员都是同样的重要,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会倾向于考虑更年长,更有资历的团员的建议。但这种民主有利有弊,如果意见完全不同,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一一排演每一个方案,再行决定。
在指导珠海市香洲区第六小学合唱团时,保罗发现有一些个子较矮的新团员被安排在了合唱队的中后区域,他们小小的身影被其他高个子团员给挡住了。他温柔地征求孩子们和指挥的意见,是否愿意站到更前的位置。在指导珠海一中学生合唱团时,他特意调换男生和女生声部的位置,这并不是从声音的角度出发,而是培养团队中的男孩们相同的表演责任心。
合唱队、指挥与观众的互动
保罗谈到,音乐表演不仅是一个音乐事件,还是一个社会学事件。建立合唱队、指挥和观众的良好互动与艺术联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虽然他并没有担任过指挥的工作,但他经常与指挥合作,非常了解他们的工作。指挥是合唱队与观众联系的节点,而不是终点。两个童声合唱团都表现出孩子们是在为指挥演唱,他们不自觉地屏蔽了与观众的沟通和联系,或者是对观众感到害怕,害怕他们挑剔的眼光,害怕出错。尤其是当场地有限,指挥站得离合唱队距离比较短时,合唱团员的气息和声音位置比较高,声音是卡住的。因此,保罗在指导两个团时,都做了这样的实验:让指挥站到观众席的最后一排指挥,孩子们的眼神和音乐穿过了观众席,声音立刻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更加奇妙的化学反应是,当指挥站到观众席的最后一排并不做任何动作时,合唱队员唱得比任何一次都好。他认为,需要时不时给孩子们艺术表达的自由,放飞他们的歌声。事实上,应该与观众成为朋友,把你的才华与他们分享。
营造聆听和视觉的双重舒适感
聆听的舒适感不仅需要演唱技巧的支撑,还体现在乐曲表演的开始和乐曲之间的过渡。在指导小学合唱团时,保罗和孩子们反复尝试,在没有指挥的状态下,寻找到音乐开始的黄金时刻(Golden
moment)。对于没有过门的乐曲,开始的黄金时刻显得尤为关键,歌手的自然吸气声有利于进入到演出情境。孩子们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聆听,根据保罗的吸气声,一起开始演唱。在珠海一中学生合唱团演唱由指挥冉锐老师改编的作品《狮子王》时,他特别排练了三首不同风格的乐曲之间的过渡。在系列套曲中,每首曲子停顿非常尴尬,最好是在演唱或是钢琴演奏的末尾直接进入下一首乐曲,使整部作品的情绪连贯更加平顺。
改变合唱团的位置是大多数来中国的合唱指挥大师常用的一个方法,保罗也不例外,他提出,不仅要让观众觉得听得舒服,还要“看”得舒适。团员之间太近,不利于聆听整个演出空间的共鸣,距离太远,不利于互相聆听。通常在演唱者不能互相聆听时,可以分声部,围成圈演唱,让他们养成互相聆听的习惯。两个学生合唱团在演唱改编曲《思念》和《夜莺》时,会随着音乐左右晃动,保罗认为,从曲子一开始就晃动,观众并不觉得舒服。他鼓励孩子们带着微笑演唱,让眼睛微笑,把音乐的情感传递给观众,邀请他们加入到自己的演出中。
兴趣是持久歌唱和进步的秘诀
有学员问保罗,怎样在中国组建自己的A
Capella团,在一个合唱团稳定地排练和演唱似乎要克服很多困难。一开始,保罗并不理解,他认为只要志同道合,就能组团,就能为了演唱,为了提高水平而长期努力。通过这几天与老师们的互动与交流,他渐渐感受到了中国的合唱环境。合唱事业发展偏于功利,很多老师关注的是怎样在合唱传统相对薄弱的基础下,迅速提高、迅速成功。而保罗认为,保持快乐的舒适的演唱工作,才是核心要素。只有这种热忱和兴趣,才会推动着合唱团持续地进步。尤其是在童声合唱团,呵护他们对演唱的热忱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很有可能根据自己在合唱团里愉快的体验,而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寻求与中国合唱领域的长久合作
与年轻的作曲家合作,鼓励他们创作更多的中国音乐作品。讲座期间,保罗播放了一首由“国王歌手合唱团”演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采用西方复调技法重新编曲的中国作品别有一番风味。他认为中国的音乐传统源远流长,希望中国的合唱老师和指挥们能够与青年一代的指挥家合作,根据丰富的音乐资源改编作品,或是创作原创音乐,形成中国自己的合唱音乐创作传统,并逐渐获得国际影响。
保罗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建立起与中国合唱界长久的关系,帮助中国的合唱团和指挥。同时,作为一个歌手,保罗非常乐于被邀请成为中国地方合唱团的团员或是领唱,他也开玩笑地表示,如果是演唱中国作品,请提前一个月和他预约。
保罗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演唱者,此次分享给我们的主要是来自舞台表演的各种经验,他的指导极大地提升了参与学习的合唱团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出效果,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听到保罗精彩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