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鸿年和他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

(2013-09-27 21:21:17)
标签:

翅膀

研究中心

之路

爱上了

生日礼物

文化

分类: 媒体报道

杨鸿年和他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

       杨鸿年教授是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多年的老朋友,为世界合唱比赛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为世界合唱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2014年,杨鸿年教授将把他的合唱教育体系带到在拉脱维亚里加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合唱比赛,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合唱教育的伟大成果。

杨鸿年和他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
写在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建团30周年之际
《音乐周报》记者 赵宇欣/文

    2001年9月加入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的张雪琦曾在她的作文中这样写道:“音乐会开始了,我们手拿荧光棒将整个音乐厅绕满。舞台上,一束追光打向角落,一位老人面带笑容、步伐轻快地走向舞台中央,随之那和谐、动听的歌声从他的手底缓缓流出。老人慢悠悠地吐出几个字‘跟着我的感觉走’。之间他酝酿了一下情绪,慢慢抬起双手,感觉已悄悄迈进我的心灵。”
    “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歌曲《闪亮的日子》)
    就是这样朴实而又感情真挚的歌,表达了合唱团30年来走过的路和内心的声音。难怪每次合唱团演唱这首歌、台上台下总会有人热泪盈眶。这30年来杨鸿年为合唱团付出了太多心血、音乐陪伴太多孩子从童年进入少年再到青年。在团庆30周年的日子,回首那些闪亮的日子,有梦想、有艰辛、有欢笑、有希望。

 

杨鸿年和他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


       
    一年二年三年四年……
    1983年,有关单位希望办一个中国水平最高的儿童合唱团,在指挥家李德伦的推荐下,对乐队和合唱指挥都很在行的杨鸿年爽快地答应了负责着手成立儿童合唱团的工作,并承诺让合唱团一年内变成北京最好的,两年成为国内最好的,三年跨入国际行列,四年达到真正国际水平。杨鸿年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一一履行了自己的承诺。1987年合唱团应邀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童声合唱节,获得了美国时任总统里根亲笔签署的“最高鉴赏证书”。然而,就是在合唱团取得成绩、备受瞩目之时,却因莫须有的理由,被要求解散。在那个组建培养合唱团十分不易的年代,杨鸿年犯了愁,他心里万分舍不得这些孩子。时任中央乐团团长、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听说此事后,请中央乐团接纳了这支优秀的合唱团。看到大家为合唱团所做的努力,杨鸿年更坚定了办好合唱团的决心。
    从此以后,每周日下午杨鸿年都会带合唱团在中央乐团的排练厅排练。1991年入团的邹爽回忆起当时入团考试的情景说:“来到中央乐团面试,我是顺着歌声找到的合唱团,那歌声太美了。找到合唱团时,发现大家都坐在台阶上排练,一问才知道由于前面乐队还没有排完,杨老师为了抓紧时间已经带孩子们练起来了。当时我就十分感动,后来入团后也一直如此。”
    1993年,杨鸿年搬到中央音乐学院后,一次偶然,他发现了家对面有一间闲置的仓库,心想,如果能将这个地方利用起来,不但合唱团排练时间可以增加,还可以办起基础视唱班。说做就做,1993年,杨鸿年租下了破旧的仓库开始了周六的加排、办视唱班。简陋的仓库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杨鸿年带着孩子依旧唱得开心。在准备前去意大利参加“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时,大家就聚在这个“小仓库”里拿盆接着雨水排练。排练无伴奏合唱唱到投入时竟可以听到水滴声融入音乐。199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杨鸿年自筹资金将小仓库改建盖起了合唱排练厅,也就是大家心中的“小白楼”。虽然地方不大,但合唱团员们终于有了家的感觉。杨鸿年的夫人著名钢琴教育家唐重庆,儿子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指挥家杨力也跟着加入了这个大家庭一起为合唱团奉献、付出。合唱团越来越有起色,看到一批批孩子在小白楼里成长,杨鸿年心里备感欣慰。
    一直以来,场地和经费都是合唱团难解决的困扰,在今年合唱团成立30年之际,北京四中将从9月开始专门腾出三间教室让合唱团排练,这对于合唱团来说将是最贴心的生日礼物。

    三十年 一件小“事”
    30年来,在小白楼里合唱团培养了近五千名热爱音乐的孩子,积累了千余首中外合唱作品,演出近千场,足迹遍及欧、美、亚洲以及台湾、香港等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三十项国际、国内比赛大奖。近期为30年团庆所准备的十几场音乐会也几乎场场爆满,许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来听杨鸿年合唱团的好声音。
    美国著名合唱作曲家Eric  Whitacre曾说:音准、读谱能力、音色、知识这四点是衡量一个好合唱团的标准。这四点也正概括出杨鸿年合唱团保持30年声誉的原因。除了因材施教从启蒙班、视唱班、小苗队、预备队、演出队等逐步训练孩子们音准、音色以及读谱能力等童子功外,杨鸿年合唱团30年来最重要的就是努力教会孩子如何将每一个音符都赋予情感,让年轻的孩子们体会并表达出音乐背后的文化积淀。团员徐天霖的妈妈回忆起孩子在合唱团的日子:“赛前的集训都是艰苦的。炎热的夏天里排练《夏日黄昏》,杨鸿年老师对孩子们说这首歌唱好了,就可以感觉到夏日黄昏的微风,教室里可以不开空调了。听到大师这样教孩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真的很感动。”
    杨鸿年曾说自己用了30年,做了这一件小事,但就是这一件小事却影响了徐乐陶和她母亲肖薇两代人。杨鸿年1983年建团时,肖薇还是一名丝毫不懂合唱艺术的小学生,由于上合唱课时受到老师的批评,对合唱产生了抵触心理。直到1993年上班后一次偶然机会同事送来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演出票从此改变了她对合唱的看法。她不但爱上了合唱,看着同事风雨无阻带孩子去杨老师那里唱歌,心里竟盼望起自己孩子的出世和成长。2007年,孩子终于到了入学的年龄。肖薇带着孩子来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合唱研究中心的小白楼,参加了杨老师合唱团的入团考试。6年时间,肖薇看着孩子歌唱水平的提高以及心智的成长,感慨万千。
    30年来之所以每一位团员都可以视合唱团为家,是因为杨鸿年不但将合唱看作是单纯的艺术享受,还不断从育人的角度来审视它。在培养孩子在舞台上真诚表演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孩子“爱与奉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哲理,艰苦又有针对性的合唱训练让孩子在“唱中学”,得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启迪。十年团庆时,张田元第一次在中山公园见到杨老师,当时她还是视唱班的孩子,坐在角落里梦想着有一天可以穿上演出服登台演出。她清楚地记得一次演出《春天来到我们的战场》,领唱没唱好,杨老师坚持要重新把尾声表演一遍。事后,杨老师讲要对艺术负责,有瑕疵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做诚实的人。杨鸿年就是这样对艺术负责、对作品精益求精、对欣赏音乐的人给予尊重,才使得合唱团30年中取得了如此优秀的成绩,让孩子们的童年有了许多闪亮的日子。如今张田元已成为美国布林茅尔学院的一名学生,她说:“在他乡,才真正明白对家的眷恋,旅途中,让我不会迷失的,是行李箱上依然挂着的合唱团名牌。寂寞疲惫时陪伴我的,是合唱团那几张总也听不腻的CD。”

    一套体系 三代人努力
    在王天阳家的书房墙上挂着几幅照片,那是杨鸿年率领合唱团于上世纪90年代在意大利、台湾等地参加合唱比赛交流活动时的合影。18年了,王天阳的家搬了一次又一次,但这些照片却总被他的父亲挂在室内最显眼的位置上,因为一张张照片记载了儿子童年时代的音乐生活,看到它们总会引起父亲王骐对合唱团美好的回忆和思索。时光荏苒,如今27岁的王天阳已经是这支合唱团的常任钢琴伴奏,在20年合唱音乐的沁润和伴随中,他怀揣希望走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去追求自己的音乐之路。在合唱团30周年之际,王天阳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合唱训练体系”课题组成员,在院方科研处统筹安排下整理分析杨鸿年合唱教学成果。杨鸿年特别郑重地把自己征战几十年的几件指挥服送给了老合唱队员王天阳,鼓励他再接再厉为这支合唱团的发展做贡献。手捧燕尾服的王天阳也似乎感到了手上沉甸甸的责任和老师的期望。
    在带合唱团的30年中,杨鸿年在不经意中创作、改编了上千首美妙的合唱作品。他的《合唱训练学》、《童声合唱训练学》等专著更是系统地引导热爱合唱的人走向理论结合实践的艺术道路。在庆祝合唱团30周年之际,杨鸿年除了整理出版了合唱团30周年的音像资料外,还将自己在带团过程中研究设计的合唱训练课程推出了体系化大师班。今年80岁的杨鸿年说:一套训练体系的建立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我希望可以有更多人了解我的合唱训练体系,由后人继续完善它、将来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合唱训练中得以运用。目前,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陈家海已率领研究生开始了对杨鸿年合唱训练体系进行系统化研究。论文集《论杨鸿年合唱训练体系》也将于11月完稿。
    在西方国家,丰富的合唱曲库、严谨的训练体系以及按照声学构造所建的教堂造就了一个个出类拔萃的好声音。虽然优秀的孩子、管风琴师、合唱总监一批批到来又离去,但这些合唱团依然百年如一日地延续、成长。在中国,杨鸿年带领着这支合唱团也正是做了这样一件薪火相传的工作。如今,第一批入团的团员已入不惑之年,他们依旧关注着合唱团的发展,践行着合唱团学到的一切。他们的孩子许多也跟随父母的脚步走入合唱之门。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杨鸿年合唱团的音乐排练教室,在他们蜕变为怀揣着音乐梦想的青少年时,也由此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