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评委访谈录

标签:
中国合唱团交流基金会音乐教育比赛文化 |
分类: 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 |
●
关于合唱的社会功能
●关于合唱教育
●关于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的合唱比赛
Aida Swenson
•印度尼西亚儿童青年合唱队Cordana 的创始人和指挥
•印度尼西亚合唱音乐发展基金会主席和印度尼西亚教堂音乐协会顾问团成员
•Nusantara交响乐团执行理事
•世界合唱委员会印度尼西亚成员
问:我们知道,一直以来您以指挥家、合唱讲师以及评委等多个不同身份工作,请问在这些不同身份中,您最喜欢哪一个身份?为什么?
答:我的每一个工作身份都有它不同的特点,但所有都与合唱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并且都给予了我不同的感受和经历。在我看来,我最喜欢的身份是合唱指挥家以及合唱比赛评委。作为一个合唱指挥,我与我的学生一起排练,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合唱团的表现越来越好,我希望他们在台上能够有优异表现;作为合唱比赛评委,我却又能够在台下欣赏每一个合唱团的精彩演出。这就是我喜欢这两个身份的原因。
问:在本次比赛中,中国合唱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我相信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合唱音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本次比赛中,我就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合唱团,他们的表现也越来越好。通过歌唱,他们更好地展示了自己。从他们的歌声中,我感觉到了他们的努力与活力。总的来说,中国合唱团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歌唱水平上。
Rooze Johan
问:这是您首次来到中国吗?您对广州这个城市有什么样的印象?
答: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我之前曾去过北京、上海和西安,但我从未到过广州,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到这。但广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城市非常漂亮,充满了惊喜,这里的高楼、好客的人们、努力工作的志愿者。除此而外,我认为广州的发展非常迅速。
问:我们知道您现在韩国担任教授。您能跟我们谈谈亚洲和欧洲合唱音乐的区别吗?
答:我认为两者存在的最大不同在于文化方面。在亚洲,甚至在合唱音乐教育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亚洲的合唱团在比赛之前会经过许多次的重复排练,准备充分,他们甚至连服装都是一样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力求在舞台上呈现完美的表现,尽善尽美。相反,欧洲的合唱团有时并不会进行那么多排练,在服装方面也会选择大致相同,但各有特色的衣服。我们鼓励合唱歌手,尤其是小孩,去冒险。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体验歌唱乐趣、表达自身情感最好的方式。亚洲和欧洲的合唱音乐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也正是世界如此多彩的原因。
问:哪一个中国合唱团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本次比赛中有数量众多的中国合唱团,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我被他们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深深吸引,尤其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比如二胡,它演奏出来的音乐真是美妙至极。
问:您能给中国合唱团一点意见或者建议吗?
答:在我看来,首先一点是保持自身的特色。有时一味地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并不能取得预期的好结果。就拿发音来说吧,中国字听上去是一个一个的,但英语听上去会流利顺畅一些。因此,相同的曲调被两种不同的发音采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我会一直不断尝试。第二点是指挥的作用。我认为有些亚洲的合唱指挥充当着合唱团的控制角色,但欧洲的合唱指挥则更倾向于作为合唱团的老师。对我而言,我更愿意让音乐自然地流动,让我的歌手们享受歌唱的乐趣,这样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染到观众以及评委。
曹丁
问:作为指挥家和教授,能跟我们谈谈您更喜欢哪一个工作身份吗?
答:作为指挥家,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与我的团队排练上,为大家呈现精彩的演出,以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但现阶段,我国缺少指挥家成长教育的平台,例如俄罗斯,该国的音乐学校专门设有指挥专业,每所学校每年能够培养80名左右的指挥,这对其音乐的发展至关重要。
问:您认为中国的合唱音乐,与国外的合唱音乐之间的差别何在?
答:我认为中国合唱音乐与国外合唱音乐最大的差别在于观念。中国的合唱更注重于外在的感官,希望通过大声歌唱来表达内心的亢奋情绪,让观众感受到力量的倾泻,而且多数合唱比赛目的过于明确,参赛合唱团功利性强,很难创造一种纯粹的合唱氛围。但国外的合唱音乐更注重艺术性、文化性,通过不同声部的配合,呈现出和声的美感,从而让观众体会到歌曲以及演唱者内心的丰富感情,实现真正的以歌会友。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合唱团,林林种种的合唱比赛也有很多,能够称之为合唱大国,但合唱大国并不等于合唱强国,我们需要观念的转变与时间的积累。
问:随着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很多合唱团走出国门,参加世界级的合唱比赛。您如何看待吸收国外先进合唱音乐文化与保留我国合唱音乐传统之间的关系?
答:现今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在交流与融合中共同进步的世界。通过参加国际大赛,加深与国外先进合唱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吸取全世界优秀文化的养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迷失自我,要保持自身文化中的特色,并将其发扬光大,也通过合唱音乐的形式,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问:作为音乐学院的教授,您对我国合唱团的建设有没有什么建议?
答:首先我们还是应该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洋为中用,不断利用新鲜的元素丰富自身合唱团的建设;其次,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优秀传统,了解中华文化的优秀精髓,就是所谓的不忘本,这样才能中西结合,在不断丰富合唱团多元性的同时,保持自身特点。
Katalin Kiss
问:这过去的几天中,您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可以跟我们分享么?
答:来中国做评委让我感到兴奋,也十分开心。在这里,我可以见到许许多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合唱团,他们拥有不同的语言、不同传统、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这里遇到了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世界合唱比赛艺术总监嘎伯•霍乐隆先生。他总是忙碌地穿梭于世界各地,我甚至在国内都很难见到他。我上次见他是在辛辛那提的世界合唱比赛上,这次竟然是在中国。这让我觉得非常惊奇。
问:对于中国这几年合唱音乐的发展,您有什么看法?
答:我同意Aida
Swenson女士的观点,中国的合唱音乐在这些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认为现在的中国合唱团更加开放,也更加具有国际性。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世界合唱比赛,他们不仅仅积累了世界大赛的经验,更丰富并且锻炼了自己。这对合唱团而言是极其重要的。通过比赛以及其他形式的交流,中国合唱团从其他国际合唱团学习了很多,同样的,其他国际合唱团也从中国合唱团身上学习到了很多。
问:您对中国的合唱团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一方面而言,中国合唱团在舞台上能够通过声音、手势甚至是动作,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有时甚至能够达成共鸣。另一方面,中国合唱团可以试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不要唱得过于用力,因为这样会让嗓子很容易疲倦,试着慢慢地转变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