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绍兴歌唱”有奖征文选登(7)
老教授们的心声
——陕西高校教授合唱团获世界合唱比赛铜奖短评
雷达
章岩
听到陕西省高校教授合唱团在这次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荣获铜牌的消息后,我们一直处在敬佩、敬仰和敬慕的心情之中。是老教授们的心声振撼了我们的灵魂,觉得他们似乎并不只是在唱歌,而是在抒情,抒他们追求生活美、艺术美和心灵美的惬意和他们心韵豪放的激情。
一枚铜牌,熠熠闪光,诉说着老教授们对合唱艺术的酷爱、参与和艰辛,展示着老教授们赢得评委、听众对他们合唱水平的认可、赞叹和好评,也显露着他们的文化素养、精神风貌和对音乐作品深刻的理解。
教育人,是他们选择的神圣职业,数十载的备课、讲授,使他们载誉长安,桃李满门,然而在他们鬓发斑白、享受清福的耄耋之年,却不甘寂寞,爱上了合唱艺术,并坚持排练,提高唱技,多次参加比赛演出,获得好评,且奖级步步高升,直至此次登上世界合唱比赛的舞台,摘得一枚宝贵的铜牌。
这次获奖,实属不易。
其一,要求高,难度大。
这次比赛分为公开赛(初赛)和锦标赛(决赛)。在公开赛中获得金奖的团队才有资格参加锦标赛。在曲目方面,参加锦标赛的合唱团必须在20分钟内演唱三首无伴奏合唱(不准用钢琴定音),和一首外国合唱作品,而这首作品还需用此曲所在国的语言演唱。
其二,团队多,竞争烈。
据知,这次参赛的共有83个国家、472个合唱团参加角逐,其竞争之烈,可想而知。
其三,规则细,评奖严。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合唱比赛,评奖标准规范,要求极为严格。如发音不准,就是零分。强队赢得的分数,差距很小,说明各有优势,水平接近。
其四,青年多,老年少。
参赛者,多是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青年团队,属老年者仅有陕西省高校教授合唱团一家。该团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53岁,男同志平均年龄77岁,女同志平均年龄69岁,可谓参赛团队中平均年龄最大的合唱团了。他们勇于参赛,而且要与青年团队争上下、比高低,其胆量非凡,精神可嘉。
鉴于以上难点,参赛者都会有点胆怯的吧,而这支由耄耋老者组成的教授合唱团,却宝刀不老,迎难而上,经破关驰骋,终于摘取铜牌。所以我说,这次获奖,实属不易!
何以如此?原因有三:
其一,团结协调的团队精神,是合唱艺术的重要前提。
合唱,是群体、立体展现的一种声乐艺术。它不仅要求每个人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而且要求每个声部在表现一首歌曲内容的乐声效果时,必须准确无误,统一协和,声情并茂,恰到好处。因此,团结协调的团队精神最为重要,而这一点,该团做得很好,为此次获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
其二,勤学苦练的声乐训练,是提高演唱素质的坚实基础。
平日坚持声乐训练,自不待说,仅为这次参赛的声乐训练,就坚持了整整三个月之久。尤其是最后一个月,正是酷暑难耐的三伏天,面对38度左右的高温,他们吊嗓、练声、对镜子看表情,极度认真,一丝不苟,终于练出了一副好嗓门,其音准、音色、把握强弱、力度以及歌曲意境、情感的表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其三,富有特色的节目选择,为严格的比赛锦上添花。
这次参赛的曲目,不仅具有陕西的地域特色,而且全是自己创作的作品,不会出现节目雷同、似曾相识的情况。司文虎编曲的《灞桥柳》系西安鼓乐曲目,可谓古老的关中风韵,由崔炳元编曲、赵岩填词的《信天游》是高吭明亮的陕北民歌,而由司文虎作曲、党永庵作词的《汉江船歌》,则为观众展示了一幅富有陕南民歌色彩的音诗画卷。三首合唱,三种色彩,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对比鲜明,耐人寻味。尤置于开卷第一篇的《灞桥柳》用中国古老的宋代俗字谱演唱,有声无词,颇为别致,不仅展现了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西安鼓乐的乐种特色,而且通过俗字谱优美韵曲的演唱,充分显示了中国音乐文化古老而珍贵的艺术价值,增添了参赛曲目的厚重感。经陶龙改编为合唱曲目、用意大利语所唱的世界名曲《我的太阳》,也流利自如,音色纯美,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把握质量的合唱指挥,是取得优胜的可靠保证。
“独唱艺术靠个人,合唱艺术看指挥。”担任这次合唱指挥的,是原陕西省乐团的国家一级指挥冯长路先生。他稳健,庄重,洒脱,执棒严肃认真。凡经过他严格训练的团队,均属上乘。该团这次在著名指挥家冯长路先生的精心指挥下,其音准、音质、协调、合成,以及达情表意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使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还需小结一下,此次获世界合唱比赛大奖,不仅是该团获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且也为老年人老有所为、延年益寿的社会参与以及老年合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创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其成功经验,也值得在各地推广!
正是:长安教授素质高,
学子满门结李桃。
喜抱童孙心不老,
浩歌慨唱任逍遥。
特赠拙诗恭贺,祝愿诸老健康长寿,天天快乐! 2010.8.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