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舞台上的交响

标签:
奥运世界舞台志愿者绍兴文理学院陶爱珍文化 |
分类: 音乐萌笛合唱比赛和合唱节 |
http://img.blog.cntv.cn/attachments/2010/08/1119152_201008132356391.jpg
世界舞台上的交响
——绍兴举办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综述
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70个合唱团的2万余人,与2500岁的古城一道放歌。
这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艺术盛典。站在这个舞台上,世界合唱比赛主席、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席冈特·铁驰自豪地宣布,我们完成了迄今规模最大、最为精彩的一场演出。
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城市营销。12天的表演落幕,google、百度等著名搜索引擎上,关于这座城市这场赛事的关键字检索,结果已超过一千万条。
这是古越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次交响共鸣。
当全国各地志愿者云集这里,当和平钟声一次次敲响,当“四海一家”的旋律响起,古老的绍兴乘着歌声的翅膀,实现了一次完美的“蝶变”。
盛会曲终人散,余音依然绕梁。
盛宴
每天65张音乐会免费门票,握在手里厚厚一沓,但陶爱珍一张也没给自己剩下。“居民们追着要票子,社区干部只好发扬风格。”
不过,作为越城区西小路社区主任,陶爱珍有幸参加了7月14日晚上的世合赛开幕式彩排。“节目太精彩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有这样赞叹的并非陶爱珍一人。家住市区润沁花园的陈永张看了电视转播,很快学会了戴玉强和王莉演唱的《心之约》。“很好听,歌词好记,旋律又美。”他对记者说。
从音乐会门票的“一票难求”,到主题歌成为“流行曲”,都佐证过去12天,绍兴上演了一场“让老百姓享受”的艺术盛会。
“世合赛直接促进了合唱等群文活动的普及开展。” 绍兴县文化馆馆长罗小令说。
去年9月,为参加世合赛专门成立的轻纺城合唱团,在本届世合赛上获得了民谣组银牌的不错成绩。“不管是参赛团队还是获奖成绩,绍兴作为东道主展示了实力。”罗小令说,这种实力来自于政府、社会各层面的日益重视,而世合赛就是“动力源”。
本届世合赛更大的标签应该是“专业”。匈牙利钢琴家哈瓦西和指挥家嘎博都用“很完美”形容本届赛事和表演的水平。合唱比赛项目总监史戴凡·汀莫伯克评价,“代表了迄今世界合唱比赛的最高水平。”
一场世界级的艺术盛会,对绍兴有着更多隐喻意义。“提升绍兴合唱水平自不必言,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市民的眼界,提升了音乐素养。”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张海认为,在这种高水准的艺术熏陶中,社会及市民对人文的重要性会有新的感悟。
借助音乐这样一个载体,提升整座城市的人文气质。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世合赛还安排了6场系列专题讲座《一个歌唱的世界》,一扇美的大门,或将就此在许多人心中洞开。
文化只有在相互交融中,才能表现和提升其价值,世合赛正是这样一个极好的交融平台。当黑人民歌、摇滚乐合唱冲击着绍兴人固有的音乐理念时,“绍兴文化”也通过世合赛这个载体,实现了全球输出。
组委会一名官员告诉记者,开幕式文艺节目中,有意识地安排了诸多富含绍兴元素的仪式和内容,融入了越剧、绍剧、水乡、乌篷船、兰亭、女儿红、兰花、《梁祝》等,在向全球转播时显示了绍兴的文化特质。
世合赛期间,赛场内外发生过无数次动人的交融。7月25日晚,“美国之夜”晚会在世合赛主场馆拉开帷幕。一位辛辛那提小男孩与一位绍兴小女孩的牵手告诉人们,唯有音乐可以穿越国别、肤色、语言,直抵人的心灵。
正是本着这样的认识,7月21日,绍兴世合赛牵手上海世博会,在世博文化中心举行了世博园内最大规模的一次文化演出。两场盛会的激情碰撞告诉人们,只有更好的交流与融合,才能让城市活力四射。
曾经,作为本届赛事的艺术总监,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郑小瑛有过担心:绍兴这个小城能不能组织好2万多人的比赛?
现实让她感到惊喜,“这不仅是接待问题,而且涉及到绍兴人民要接受这个艺术形式,在现代人类沟通的大环境中,找到绍兴人的位置,找到中国人的位置。绍兴人做到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设在绍兴文理学院校区内的世合赛组委会,像一架设计精巧的机器,24小时不停地高速运转。这个组织包括10余个部门,100多常驻人员。
今年春节后,谢胜来到这里办公,担任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兼合唱团接待部副部长。曾在旅游部门供职多年的他坦言当时“压力极大”,“对从未举办过世界级赛事的绍兴而言,吃、住、行、赛任何一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以“行”为例,世合赛500多辆接送大巴,每天要穿行于绍兴市区、柯桥、诸暨、上虞四地80多个住宿点,相当于每天发车2000班次。“每个点的发车、抵达时间必须精确到分钟,否则极易造成脱节。”
点多、面广、时间跨度大,加上正值盛夏高温天气,这些都给世合赛安保、餐饮、卫生等一应事务增加了难度。“堪称浙江有史以来难度最大的一次安保行动。”公共安全部部长潘和忠说。
基于“多点”接送的复杂性,绍兴创造了“五一、三全”接送模式。即“一团一车(多车)——司机——志愿者——组长”加全天候陪同、全过程参与、全方位服务。
“以居住地为单位,设置25个片。”公共接待部部长陈吉安将此模式称为“项链理论”,“把酒店、场馆、餐饮、合唱村等要素及吃、住、行、赛、购、娱等环节串联起来,使接待工作清晰化、条理化和有序化。”
随团组长是“穿线”关键人物。全市398名副科级干部被抽调进行9天集中封闭培训,领导他们的25名“片长”,有16名是市级机关副处级干部。
为使各项指令科学、快捷、准确发出,组委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一个团队的信息打印出来就长达10米。”数据输入人员说。
以良好的社会秩序、可靠的交通和消防保障体系、安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和严密细致的保障措施确保世合赛的安全,是成功办好世合赛的关键。
“赛前制订了多个安保方案。”潘和忠告诉记者,赛会期间,组织了有效的安保力量,最终实现了“绝对安全、万无一失”和“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
7月16日晚,市区、柯桥两地举行烟花大会,50万名群众短时间聚集、疏散,却不失一把火、不伤一个人。
第一阶段接待服务工作完成后,合唱团对组委会接待服务十个方面的总体满意度为93.95%。其中,“总体安全保障”的满意率最高,为98.84%。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举全市之力,不仅仅是安保方面。”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项良说。
比赛期间,2万余名国际嘉宾、歌手乐者分别安排在四个县(市、区)的5个合唱村和近60家宾馆酒店住宿。比赛和综合音乐会、友好音乐会则在10个场馆和9处室内外场所举行。
世合赛第一阶段,全市卫生部门共派出医务人员667人,设立驻点医务室52个,出动急救车103车次,接诊病人442人,其中外宾89人,无危重和住院病人,得到参赛团队、选手的好评。
市民参与的主要方式,则是成为赛会志愿者。
“除绍兴本地高校学生外,绍兴籍在外高校生踊跃参与了志愿服务。”志愿者工作部部长王浩萍说,世合赛志愿者要求高、数量多、服务周期长,其中仅小语种翻译就需要150多名,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这个任务很难完成。
本届世合赛还创下了另一个纪录:共有70家企业和单位参与赞助款物,总额近5000万元,最多的一家企业黄酒集团赞助款额达300万元。
在有效探索市场化办节方法途径时,另一个传统的动员系统发挥了积极作用。仅市级机关就有500余人次的公务员参与世合赛服务。承担大量赛事、演出任务的绍兴县一位负责人说,“一声令下,就会通知到每一个角落。”
余音
7月12日至19日,市旅游集团下属9个景点,迎来了13.9万人次的游客,同比增长达7.5倍。“其中境外游客3801人次,同比增长了3.7倍。”董事长祁淼荣说,世合赛对绍兴旅游的拉动极为显著。
绍兴旅游部门推出的全市十条经典旅游线路,游客量均出现大幅增长。“水城游、古城游、名城游尤受青睐,显示出绍兴文化的独特魅力。”市旅委一位负责人坦言,世合赛比任何旅游促销都有效。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杨宏翔对此并不惊奇,“这种带动效应可达1∶9,即现时投入1元钱,长远收益可达9元钱。”她告诉记者,除即时消费外,世合赛对贸易、投资环境等都将带来好处。
今年5月,杨宏翔赴厦门考察时发现,尽管已经过去4年多,但世合赛给厦门留下的文化烙印仍在。“第六届世合赛相当于把国内外2万多文化大使请到绍兴,这种内生效益,将在更长远的时间内显现。”
组委会宣传推介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世合赛前后,有70余家市内外媒体派记者赴绍兴,记者总人数达550多名。多语种、多渠道地持续发布报道,显著提升了绍兴的城市形象和对外知名度。
在庆祝建城2500年的日子里,迎来8000多名外国选手。更深层次的意义,或将是城市开放胸怀的养成。
一位记者这样写道:这种全球化的亚文化交流,不仅表达了绍兴向世界张开怀抱的开放姿态,也让绍兴本地居民有了接受开放、走向开放的更宽阔的通道。
“我们把合唱比赛和绍兴建城2500年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把含蓄和现代时尚贯通,让绍兴由原来比较沉稳、含蓄的文化走向更大气、现代、时尚的文化。”
世合赛组委会艺术部范机灵认为。
这也正是绍兴申办、举办世合赛的深层动力。
这种动力,植根于一座城市全体市民对“合作、和谐、和平”的热切向往。世合赛期间,一名绍兴志愿者在街上偶遇一位外国选手,因语言不通无法找到主场馆,这位志愿者主动将其送到,而一名出租车司机听说后,又免费将志愿者载回市区。
“这就是志愿者文化,这就是城市文明,这就是‘参与就是至高无上’的世合赛精神。”王浩萍对记者说。
谢胜则自豪于世合赛期间,绍兴人表现出的吃苦耐劳精神,井井有条的办事能力,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思维方式,“事实证明,绍兴人能办大事,能办难事,无论在任何的艰苦环境下。”
站在这个世界的舞台上,绍兴人的表现赢得了世界的掌声。而一种精神,正悄悄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市民的心田萌芽生长。这种植根于现代文明的新基因,正是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留给绍兴的最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