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初春乍暖还寒,著名合唱指挥吴灵芬再次回到家乡,与青岛几位指挥相约畅谈。倡导合唱的积极意义,让合唱为提高国民素质推波助澜,这始终是吴灵芬追逐的合唱的本意——
著名合唱指挥吴灵芬离开青岛已经多年,但她无论走到哪里都放不下对家乡的牵挂:青岛的合唱事业总在她的视线之中,年轻指挥的进步总装在她的心里,她甚至买来合唱曲集送给家乡的指挥们。日前,吴灵芬在青与几位指挥聚在一起,就青岛合唱的发展畅所欲言。
推崇合唱的社会效益
年前,歌海回澜30年“报业集团杯”合唱比赛在青举行,作为评委的吴灵芬看到了青岛指挥的进步,十分欣然。吴灵芬说,这些年青岛合唱比赛的曲目日益宽泛,而且作品风格也有了变化。与多年前只是参加“群众歌咏”演唱和表演一下“革命歌曲+多声部”的状况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不过,遗憾的是,正处于普及阶段的青岛合唱因缺少集体智慧的组织和发挥,大部分合唱团仍流于“即兴”。
“合唱讲求‘合',本意是快乐。合唱是一门教化人心的艺术,人们在这种集体里,不分职业贵贱,不分地位高低,以艺术的品格为恒定,共同享受演出的欢乐,这些早已超出了艺术单一活动的意义,其中的幸福和高尚难以用语言表达。”吴灵芬认为,很多合唱团都把活动浪费在准备“比赛”日程上。而事实上,比赛只是一个普及手段,如果在争高低中增添烦恼,合唱就失去了以歌会友、以歌悦人的社会效益。她希望青岛的指挥们能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充分认识,并在他们的引导下,让参加合唱团的父老乡亲们能像奥运会倡导的那样,“我参与我快乐我奉献”,从而成为社会文明的中坚力量。
吴灵芬还以日本为例指出,作为政府的一项国策,日本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展从小学到成人的合唱教育,积极推崇合唱的社会效益,而且渗透力度前所未有。
信息迟钝是青岛合唱瓶颈
吴灵芬说,比起许多省市来,青岛的指挥至少是中上等。他们起点高,又肯吃苦,有学习钻研精神,有奉献精神。他们要自费到处学习、观摩和买资料,十分辛苦。当然,他们也有不足。有些确实是客观造成的,比如,没有一个能在一起交流的“沙龙场所”。她曾拿出一千元给歌舞团,希望他们能帮这些年轻的指挥聚在一起喝茶、谈天。
另外就是信息问题。吴灵芬介绍说,“北京经常有各类大师班和世界一流的合唱团来访演出,上海、广东(特别是深圳)的合唱指挥们经常跑去观摩。青岛指挥缺少信息来源,也没有专人来搜集此类信息,所以观摩机会少,听的机会少,自然就会闭塞,导致思路比较窄。其实网上这类信息是有的,比如,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指挥毛湧的‘合唱圣经'网站,就很专业、全面。”
对一个合唱指挥而言,观摩非常重要。近十几年,吴灵芬跑了许多国家,“周游合唱强国的收获是多少财富都无法换取的。”
提及青岛的合唱演员,吴灵芬赞赏有加。她说,“合唱演员嗓音都很好,但需要一种高品位的合唱嗅觉,有时得有春晚那位小沈阳的本领,明确一个目标就能模仿出一定的声音来。其实可以做到,就看你是否注意作品的品位。演唱舒伯特的合唱和演唱贝多芬的作品是无法用同样的音色的。”
一个好的合唱团应该具备哪些元素?吴灵芬说,一是合唱团要能识谱快;二是合唱团能欣赏各类合唱;三是有机会互相观摩。这样才能演唱各类作品。青岛没有一个能唱大量经典的合唱团,这与演员们的识谱能力有限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