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诗歌年鉴2018-2019年卷》入选曹喜蛙诗歌

标签:
文化收藏历史教育 |
《中国网络诗歌年鉴2018-2019年卷
》入选曹喜蛙诗歌
主 编:小鱼儿
副主编:潇湘妃子(执行)无哲 低处的迷雾 石生
选 稿: 低处的迷雾 潇湘妃子 小鱼儿
策划:诗歌报网站,出版:一行出版社
简介:曹喜蛙,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互联网哲学家及诗人,起哄哲学及美学创始人,曾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名牌时报》《环球游报》等多家媒体,任过总编、主编,被80后、90后的青年艺术家誉为中国第二代当代艺术教父。1988年在《北京文学》发表处女诗,自后在《诗刊》《星星》《中国诗人》《诗歌月刊》《诗选刊》《红豆》《香港诗刊》《哲理诗刊》等刊物发表诗歌。自印过诗集《悲剧舞台》,自印过长诗《操》,组诗《核武器与癌》获得过全国哲理诗大赛一等奖,诗歌《爱因斯坦肖像》入选过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国中学教辅书。著有《赢在互联网》《和明星去旅行》《中国吼狮》等著作。曹喜蛙是1966年3月8日生,1992年5月开始北漂,当初来的时候就抱着一卷诗稿,虽有很多羁绊但为了诗没多想那么多。
塑料薄膜种人
——古皮氏城纪事
悄悄一个人回到村里
一个人在老屋的山墙边散步
空地上覆盖的塑料薄膜下
好像埋了两个死人
我连土撕拉开薄膜一看
还真是人
是侄女红芳和侄儿江泽
他们姐弟一对冤家
我一直怀疑江泽
始终没有走的很远
但怎么也没想到他根本
根本就没迈出门槛一步
我不知道他们俩
把自己种在薄膜土里
是想快快长大超过我
抑或彻底先转一生
2002/5/23
注:侄女红芳和侄儿江泽都是作者大哥大嫂的子女。红芳务农,能做小生意。江泽曾跟随其父在自家造纸厂工作,后父亡造纸厂破产,曾随作者到北京谋生,后不知去向,失去联络。
太阳岛与茅草屋
——古皮氏城纪事
那个村庄
我再也不认识了
有人在村口
用土垒成了一座太阳岛
那岛像环火山口似的山
工程好像刚完工
江红的吉普车
在沙土中抛了锚
世岩赤裸者猴身子
在杏林里摘杏
我想起村口原先的土丘
那是文敬台的遗址
我是光着脚丫回去的
没有人认识我
赶上一队送葬的
我帮小伙子们抬棺材
送葬的人没有哭泣
而西北的山上
飞流而下发狂的瀑布
一切都不希奇
只有黄昏似的西天上
海市蜃楼似的升起
一座茅草屋
忍不住我泪流满面
2001-7-29
注:江红是作者侄儿,他大哥的大儿子,他父亲的长孙;世岩是作者的外甥,他大姐的儿子,他父亲的外孙。这两个家伙都不太喜欢读书,但是都有作者父亲的遗风,善于打斗。
汗水与钻石
——古皮氏城纪事
父亲背着一捆麦草
那弯腰的眼神
让我永远也忘不掉
还有那颗汗珠
父亲问我一个问题
我没有回答
他背上那捆麦草
让我惊讶
那样大的一捆草
我终生也不会背动
除了力气恐怕
还得有精神或其他
父亲背草的同时
还在绕一片沙地
我不知他想在沙地
种什么庄稼
那是另一个夏天
大哥刚复员回家
与父亲同在生产队干活
那时我也在地里玩耍
父亲在一棵柿子树下睡着了
社员们都开始干活
大哥让我去叫醒父亲
就在父亲抬头的瞬间
我看见那颗钻石——
父亲鼻尖的一颗汗珠
那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也是故乡最让我高兴的礼物
2001-7-10
注:一捆麦草,是非常大的一捆,至少可以按作者父亲的身高为半径画个圆了,父亲在他的印象中始终是个老年人,但始终都力大无比。
月牙殿观月
——古皮氏城纪事
一边是姜文的电影
古北水镇的《邪不压正》
一边是海峡对岸
书房里张北海的《侠隐》
姜文是北京侃爷
大院子弟的讲究
张北海是念着旧北平
一个老的台北客
没去追剧姜文的电影
更没兴趣品张北海的小说
只是看着的今夜的月
想起三十八年前的夜
曾经一夜,落落寡欢
隔天就是阳光灿烂
曾经一生,不忘初心
只为下辈子不再追梦……
2018-7-19
责任编辑 于怀玉
曹喜蛙,本名曹喜斌,1966年3月8日生,山西运城河津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媒体人,互联网哲学家,诗人,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完成互联网哲学构建后,2010年开始侧重艺术评论,2013年获得雅昌艺术网年度最佳艺评人,2015年任中央数字电视国学频道主编兼美术馆馆长。迄今,已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传记文学》《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收藏与投资》《大河美术》等专业报刊发表文章。2016年5月开始为独立学者,兼李可染画院宣传部副主任、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曹喜蛙自传《半碗沙史》内容梗概
他是黄河的子孙,黄河药葫芦滩码头艄公的后人,他的祖先在黄河浪尖上滚生活,一代代讲述着鱼跳龙门的古老传说。这是以黄河流域百年风云变幻为背景中华民族的一部独立个体史诗,这是一部小人物的自传。
他是一个老生子,生下来父母就快五十岁,贫家有子贫亦娇,自幼聪慧痴爱旅游诗书,在乡村闭关自修五年,放浪形骸不拘小节,长期浪迹底层民间。浪子回头脱胎换骨,经历可谓一路坎坷,一波三折不忘初心,北漂游学寻找人生的路。
32岁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苦读,悟透人生真谛,始知人间正道是沧桑。34岁正式进入媒体界,历任人民日报海外版策划编辑、旅游中国周刊总策划、环球游报总编辑、中式生活主编、中央数字电视国学频道主编,现为独立学者。
2017年5月,在一次艺术研讨会发言结束后众目睽睽之下脑溢血倒下,数月失去记忆,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2018年康复期间开始艰难撰写自传,历尽磨难克服常人罕见的困难,重新寻觅自我湮灭的踪迹。这是一个小人物的侘寂前行,遥远与当下心灵的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