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喜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15
- 关注人气: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曹喜蛙诗歌《致猴年》选入《北漂诗篇》第三卷出版
(2020-01-02 11:27:01)
《北漂诗篇》第三卷出版
2019-12-26 10:17 作者:作家网编辑 来源:作家网
师力斌、安琪,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年。
各大网站有售。
曹喜蛙诗一首:
致猴年
最喜欢畅想
你浑身的金毛,
野性,
那是心底
缜密的荒原。
最是喜欢撒手不管
任你抡起金箍棒,
那狠,
那对旧世界
无情胜有情的杀戮。
拜年,
那混账话味同嚼蜡
说了已有千年万年,
那也不妨再说一万遍,
新年快乐,
顺便
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
用三昧真火
洗个猴脸,
顺便也练个
金睛火眼。
2016年除夕
代序 一本书的广阔天地
师力斌/文
已经是第三次给《北漂诗篇》写序,但仍然有说不完的话。北漂诗人群体太庞大了,可能要算文学史上最庞大的诗人群之一,比现代以来的新月派、七月派、现代诗派、白洋淀诗群等众多群体可能都要大。它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群体。源源不断的新人来到北京,进入我们的视野,因此就有源源不断的话想说。主编安琪说她都快成了北漂诗人的大姐了,这样贴心的话在诗歌编撰史上恐怕也不多见。特别是王昕朋先生和他领导的中国言实出版社,大手笔连续第三年出版《北漂诗篇》,促成了这一独特的品牌诗歌选本,可见王先生对北漂群体的格外关注。可谓偏爱有加,功德无量。就我个人而言,前两本书说过的话不再重复,只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一本书就是一个广阔天地。正是这纸上的广阔,强烈地吸引安琪和我,召唤我们内心的使命感。
关注北漂是新时代的一种文化责任。北漂是弱势群体,北漂诗人是弱势诗人,但关注北漂诗歌,不是文化扶贫,恰恰相反,是文化发现,是发现新时代的新文化。因为,他们写下的诗句绚烂夺目,记录的生活独一无二,创造的文化丰富多彩。他们也是常为新的,比如,本书收入的诗人中,80后、90后、00后诗人明显增多。
《北漂诗篇》是北漂群体创造的广阔天地。来京的人,都是有两下子的人,都是怀揣梦想、追求不凡的人。三本《北漂诗篇》共编选北漂诗人300名。尽管他们占北漂总人数的比例不到万分之一,但在我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精神驻地。一个人就是一群人,一个保安就是10个保安,一个保姆就是100个保姆,一个快递就是
1000个快递、10000个快递。300位诗人,300种经历,300种面目,300种情感,300种文化想象,放在当代中国,也相当壮观,他们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北京文化疆域的界定,拓宽了我对北京文化包容力的认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京之所以大,北京文化之所以如汪洋大海,即是因为它的包容。
我惊讶于北漂诗人们提供的文化价值。穷困者有时比发达者在精神上更加富有。当我看到,一个北漂说出“爱比恨略多一点”,当我看到有人说出“扛过去,就是无数的欣喜在等你”,当我看到有人说出“在这里我们才能理解神州大地,才能最接近自己的梦”,当我看到“在北京成为坐下来的一棵树、走动的一棵树、奔跑的一棵树、生命树”,尤其当我看到网红育儿嫂范雨素“活着的意义,在于对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我不得不为这个群体点赞。当你一个个看下去,就会明白,这个群体不仅无定,还很坚定,不仅是一个物质创造的群体,也是一个精神创造的群体。古老的《诗经》许多诗作出于草根,21世纪的北京诗歌许多出于北漂。源源不断、生机勃勃的北漂诗歌,可以看成是生机勃勃的北京文学的重要力量,也是生机勃勃的北京文化的重要力量。
《北漂诗篇》是我们窥见北漂群体创造力的新页面。这个群体的文化创造长期处于一种无名状态,沉在水下。这三部书仅仅是北漂群体文化创造的冰山一角,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它的丰富性远超我的想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会以为这个群体都是消极、阴暗、牢骚、抱怨的情绪,一旦你点开这个页面,便会同我一样,惊讶于他们的坚强、自信、勤劳、乐观。在这个名人霸屏的时代,北漂是潜水的、无名的,我们却可能通过三部诗选这个小小的页面,窥见他们的面貌。这些诗句提供的,不仅是文字,还是面相,还是生命体验,十分广阔的生命体验。正因此,我愿将这本书与《北漂诗篇》2017年卷、2018年卷一起,视为新时代北京文化的广阔天地。
2019年9月9日于北京和平门
后记
“我希望做一盏暖色的灯”
安琪/文
先是朝阳路到财满街左拐/送小乙和他女儿回家后/连续两次向右转弯/看着满月当空照下来/在上朝阳北路的一刹那/猛觉自己的今天就是转折/跟这路一样/平行着走/却上了一条宽而靓的大道。
编到张小云的这首《转折》时,我的心一阵颤动,因为知道张小云这几年的辛苦,想着他在明月光下、在宽敞的朝阳北路突然降临的预感:从此刻开始,一路通畅,生活、情感乃至他不断提到的生命前景。张小云是我的老乡,百分百漳州老乡,作为我到北京最初认识的不多的几个朋友之一,他的奥迪车的副驾驶一度是我每次搭顺风车最喜欢的位置,那时的张小云,三十八岁,身为记者,又有自己的传媒公司,男人最好的年龄,真个是意气风发,整个世界对他而言不在话下。后来因为转向实体经营,有点像大路不走走偏道,让自己掉入一个奔波辛劳的苦循环。好在他身上有闽南人的韧性和坚毅,也明白“人生可比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倒不颓废,这便好,他仍然让人展现一股向上的欢喜,看不到他苦行僧的样子。这首写于2018年3月1日的诗作,就是他心境的表象。我也祝福张小云!
一年一度的《北漂诗篇》的编辑工作,是众多北漂朋友的大聚合,分散在北京各个角落的北漂诗人们,平时忙于自己的生存,基本不来往、不走动,一旦《北漂诗篇》征稿启事一发出,便如鱼得水,纷纷冒了出来。沉寂的“北漂群”也像过节一样热闹。《北漂诗篇》是北漂诗人们的展诗台,每有让我惊叹的诗我就会发到群里、发到朋友圈。《北漂诗篇》是一本主题年选,针对的是北漂诗人群体,他们与专业写作的诗人们不同,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专事写诗、研究投稿,许多人其实已写得一手好诗,却默默无闻,我总是在为他们叫屈,但我能做的,也只是把他们收进《北漂诗篇》并一一嘱咐他们,多写,多投稿。编《北漂诗篇》我有一种奇怪的感受,觉得自己就像北漂诗人们的大姐姐,有责任有义务发掘他们的才华、推他们的诗作走向外界,而他们也对我十分信任和友爱,每有交流,都点头称是,隔着电脑、手机屏幕,我们彼此都体会到了对方的真挚、善良和对文学的虔诚。很希望各报纸杂志的编辑老师们多多关注北漂诗人群体,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我很愿意做这方面的牵线搭桥工作。
2019年卷《北漂诗篇》以煤矿工人马跃的诗作《煤矿掘进工》开篇体现了编者对劳动的尊重,黑暗中劳作的煤矿掘进工,心中有光明的信念,他们是在掘火、掘太阳,用倔强掘、用不屈掘。如果说马跃收入
2018
年卷《北漂诗篇》的《煤矿工人》一诗更多感伤、更多抱怨、更多苦涩、更多无奈、更多不平的话,今年的《煤矿掘进工》则更多自信、更多面对、更多勇气、更多力量、更多担当。这也是北漂群体面对生活的真实:叫苦不是办法,奋斗才是出路。今年的《北漂诗篇》又涌进了许多新面孔,他们青春、激情、无所畏惧,1994
年出生的崔家妹说,其实北漂没有传说中那么悲惨,“我希望做一盏暖色的灯/把一个房间照亮/每次开关都由自己成全”。是的,选择北漂,更多时候就是选择一种独立的自己能掌控的生活。生于
1995
年的王心妮姑娘的北漂感言是,“跨越千里来到首都追逐自己的梦想,有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敢想敢做,无怨无悔,青春就是充满无限可能!”我特别喜欢王心妮一首写流浪狗的诗,这只“内心住着一只狼”的狗,“也许跑一天路
/翻遍多少个垃圾堆/才勉强填饱肚子/一路上经历多少艰难/它仍追随着自己渴望的自由”,这样行动自由的一只狗,比被主人牵着锁链的哈巴狗,应该幸福许多。
军旅诗人赵琼此次投给《北漂诗篇》的几首诗作表达了一个军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夜,紧裹大地的时候/总有一些眼睛/被睡眠抗拒/就像,在一片衣食无忧的阳光下/一些翅膀
/ 拒绝安逸”,和平的环境需要战士来守护。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北漂诗篇》的出版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感谢中国言实出版社为北漂诗人们提供了这一个珍贵的展示北漂诗人创作成果的好平台,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部北漂诗人年选,《北漂诗篇》年选的出版已不止于诗学意义,还有历史学和社会学意义。“北漂诗歌是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性的动人之作,是录写现代人真实生活境况和内在心灵轨迹的当代‘史诗’”,著名学者、岭南师范学院张德明教授在题为《“一百个杜甫与我们相遇”》的学术文章中如此肯定;“北漂诗人群体”作为城市诗写作的一支生力军,也多次进入著名学者、城市诗学研究专家、上海大学许道军教授的研究视域。《北漂诗篇》被誉为“一部诗歌版的北京志”,《北漂诗篇》已然成为北京文化新地标。
祝福北漂诗人,祝福北漂诗篇!
2019 年 9 月
2 日于北京不厌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