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喜蛙:《看见》了什么,让人着迷?

标签:
文化收藏 |
分类: 文化娱乐 |
《看见》了什么,让人着迷?
来自:《周末艺术》2018年4月22日 新浪 文
/ 曹喜蛙
艺术家丁秋发近年有一系列油画《看见》,很受藏家喜欢,几乎是画一幅走一幅,难得有一幅存留。实际上,《看见》系列的元素“花朵”“动物”等都是他以往绘画元素的再提炼,是他个人艺术创作的再一次升华。《看见》看似简单,其图式基本都是几朵盛开的花儿遮住动物的眼睛,构图简洁,色彩斑斓,尤其做足了艺术语言的再次提炼,一般人都能看懂,但恰是大家都觉得看懂了的时候,却恰恰是有很多内涵大家容易忽略。比如这一系列的作品,其主题到底是花朵还是动物?还是花朵与动物都是主题?其花朵指什么?其动物究竟有所指和能指?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丁秋发的《看见》系列,最早给我看的一幅作品,上面画的是一只举头望的雪狼,所谓狼其实是一座连绵的雪山,那只狼的眼睛没有光芒,但依然看见了那满山遍野的“雪花”。那幅作品之后,大概过了有半年,才出现后来的更加个性、成熟的图式,就是现在的几朵花儿遮住动物的眼睛,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连着画了一个系列,一直受藏家的追捧。某种程度上讲,这个系列能得到藏家的喜欢,是因为其色彩斑斓,思想深刻,雅俗共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可以有自己的“看见”。在此,那动物只是一种生命的隐喻,那花儿也只是一种精神的基因。那动物可以是拟人,可以只是伊甸园的灵畜,也可以是被魔咒羁押的王子、公主;那花朵可以是名誉,可以是世俗的权利,也可以是被历史凝固的精神往事。
人都相信自己“看见”的东西,而更高层次的“看见”一如智慧或信仰往往能让人见到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而丁秋发的《看见》,显然假借了前者而隐喻的则是后者。
中国古代有“朝闻道,夕死足矣”的说法,佛教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作为一个艺术思考的桥段,《看见》就像一座修道院或寺院,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令观者慢下来生活的节奏去寻觅智慧的天眼。当你看透了盛开的“花朵”就已然修己成果,不为眼前的“花朵”羁绊,就能看见咫尺之隔的“彼岸”。
前一篇: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将延迟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