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投稿要求,即刊用标准
1.普遍性要求
从普遍意义上讲,一篇比较完善论文应该符合以下标准:①真实性:来源于作者的实际工作。②重要性:会对临床工作产生较大影响。③时效性:国内外较少报道。④准备充分:收集足够的病例资料或标本,查阅大量的文献。⑤细节决定成败:中英文名称准确、书写格式规范、文字差错较少、图片清晰,甚至排版漂亮也能增加被刊用几率。3.2特殊性要求个别意义上讲,要投其所好。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投稿也是如此,知道《山东医药》杂志所需或者说所偏爱的内容,会大大提高发表机会。
2.与临床结合紧密
近年来,随着科研条件和医务人员学历的提高,很多临床大夫走进实验室,多数研究生的课题也都与基础实验有关,我们收到的关于动物实验的文章的比例也飞速提高。但是,我们的办刊宗旨是以报道临床新技术、新理论为主,我们要为读者服务。基础实验相对来说前沿性较强,但是可读性较弱,这就可能导致我们发行量减少,我们研究发现,基础研究被引用的几率也较小。所以,我们对动物实验有所限制,每期只刊用五六篇,并且一般都要是基金课题,与临床有密切联系。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我们更偏重实用,在我们看来,一位作者把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心得整理成文,其价值要高于在实验室中待上几个月所取得的成果。我们的报道目的就是最好能让您所提供的技术、方法马上被读者借鉴,应用于临床。
3.基金项目优先
虽然水平参次不齐,但是基金课题总能代表某个地区、某个领域较高的学术水准,其完成者也都是一群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兼备的学者,围绕一个课题可以陆续生成一系列优秀论文,并且在各种杂志评比考核中,省部级课题所占比例也是一项重要指标,所以,每个杂志都愿意刊登立项课题论文。凡是投在《山东医药》的立项课题论文,只要能提供课题批文及项目表,有了课题负责人的签字,我们都是单独管理,审稿、发表周期及栏目等均给予适当照顾。
4.专利项目
由作者或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个团体亲自研发或者改良的技术、器械、药品,尤其是专利,用于临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都愿意帮助及时报道,一是鼓励原创,二是此类文章被引用率较高。比如我们骨外为重点的一期文章中,蒋军的“新型可调套式栓钉对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国家级专利号:ZL01266557.6)”,杨增敏的“骨科导向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都是由作者自发研制。
5.所需文章类型
①临床病例讨论。就是观察一例比较典型、复杂的病例,然后对专家查房或会诊记录进行归纳,为此类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题目是由典型的临床症状组成,比如“突发左侧肢体无力、突发疼痛”,内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病历摘要,叙述患者的体检结果、实验室检查、诊治经过等,第二部分为分头讨论,3~5人,可以是本科室内的讨论,由主治到主任,由浅至深,逐步分析该病例特点,进行鉴别诊断,最后达成诊断意见,也可以是各科专家的会诊意见,各自从不同专业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此类分析能为临床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特别是水平较高的专科医院的分析,能为基层医院提供类似教学的学习机会,我们非常重视。但是此类稿件投稿很少,命中率达80%以上。
②专题笔谈。由编辑邀请专家联合策划、选题,邀请3~5位专家对某一疾病或某一类型疾病展开论述。比如我们要对各种风湿性疾病相关肺间质病变讨论,会找各个医院的风湿科主任,每人一部分,分别对血管炎病相关肺间质病变、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相关肺间质病变、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肺间质病变、系统性硬化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间质病变等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归纳,最好加上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本栏目内容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但是策划、组织中困难较大。
③水平较高的综述及述评。虽然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喜欢查阅文献后整理综述,但是水平较高者不多。我认为综述的选题不宜过大,仍然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侧重临床疾病的诊治,参考文献一定要新,在罗列文献的同时要加以归纳,让编辑看到你的思路。
④复杂病例及技术的报道。同时并发多种疾病的疑难病例临床诊治较为棘手,读者较为关心,报道价值较大;多种方法进行联合治疗的探讨,是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起到1+1>2的效果,为临床探索出更多的途径,比如“不同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报道病例病情较重,而且多种配伍方法对比分析,值得报道。糖尿病的护理和肺结核的护理方法大家可能较为熟悉,但是二者并存患者的护理较少报道,我们曾经刊登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护理体会”一文就被多次引用,此外,对于综合性、全程的护理报道,即便病例数较少,哪怕是一例,只要有自己独到之处,有亲身体验,我们也会给予报道。
⑤揭示普遍规律的研究:比如大宗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3~5年的长期随访等。此类文章大都涉及临床常见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防治,或者涉及常用药物如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PCI治疗者服用氯吡格雷,阿妥伐他汀降脂治疗等,虽然都属于老生常谈,但对于用药时机、用药剂量、出现的并发症等的新结论层出不穷,值得医学刊物长期追踪报道。
6.多与编辑沟通交流,主动推荐自己的论文
我们编辑最多称得上是杂家,而并非专家,即便有的编辑是某个学科的专家,也不可能精通各个专业,有时候审稿专家反馈的信息也模棱两可,造成我们对某些稿件的不公正的评价和待遇。我们欢迎作者在投稿后通过各种方式与编辑沟通,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找本刊编委或者国内知名专家推荐,提供他们的审稿意见,我们会积极回应和考虑。这并不是走后门,而是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稿件的关心和自信。希望通过这次交流,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各位临床工作者的投稿热情,我们愿意为大家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