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系列”登上《人像摄影》杂志【附:背后故事】

标签:
北漂活着梦想年轻人青春 |
分类: 【给自己的青春留张影】系列 |

“《青春》系列”登上《人像摄影》杂志10月号。全国各报亭有售!

关于《青春》系列背后的故事,《人像摄影》杂志只是刊登了其中的一部分。我写得2000多字的全文如下:
《人像摄影》杂志10月号封面。
《给自己的青春留张影》拍摄心得及背后的故事
拍摄初衷:
其实拍这个专题的想法在两年前就产生了。关于这个想法的诞生很偶然。记得当时我还是一名电视节目编导,我对电视行业高压的工作和唯收视率的状态充满了抱怨。有一天,刚做完一期节目,便回到我的合租房里跟我的一个室友抱怨我对工作的不满。谁知听了我的抱怨,那个室友非但没有安慰我,反而也抱怨起自己的工作来。那一刻我突然间意识到,难道我的同龄人们都是这种状态吗?于是我想拍摄我认识的所有的同龄人,看看他们都是什么样的状态,大家都在在做什么......
为此,我还给自己的这个工程美其名曰“80后计划”,意思是拍摄80后的故事。不过一开始刚刚拍摄了两个人便让自己陷进了泥潭......一开始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征集拍摄对象,有很多人报名,这让我喜出望外。但是当真正见了面,他们只允许我写他们的故事,但是拒绝让我拍照。即使拍的话也不能拍脸......我是个摄影师,我又不是作家,不让拍照怎么行呢?
其实现在回头想想,当时只是有那么一个初步的想法,具体该怎么走根本就没有想清楚。即使当事人让我拍照,拍出来的也只能是粗糙的新闻照片,很难有深度和品质,当时的水平也不可能做的好。对于摄影,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表现形式和质量水准,会毁掉一个好选题的。于是,当时见了三个人之后,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做好我的“80后计划”,于是只能搁浅......
2011年初,我辞掉了电视台的工作去电影学院学习摄影。自己已经是一个电视节目导演了,去学摄影干吗?辞掉工作去学烧钱的摄影值得吗?很多人不解,只有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几年的工作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摄影对于我来说,便是最接近,最适合我自己内心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自己大学的时候有过一学期的摄影课(大学我学的是新闻专业),之前也有不少的照片在报刊上发表过,但是当时的我只认为自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自己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摄影教育和训练。
在电影学院,我的第一个老师是袁洁。当她给我们上完第一节课的时候,我跑过去拿着我电视台的名片,带着十分自信的语气说:老师,您能去我的博客看看我拍的照片吗?当时我之所以自信满满是有缘由的。在当时,我的博客经常登上新浪博客的首页,博客的点击率也将近一百万。博客上赞扬我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有了这些基础,原以为袁洁老师会把我一顿夸,谁知道后来她的答复却让我的心凉到了底......她说:你拍的照片挺生活的,但那不是作品........
袁洁老师的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能感觉到她的正确,但是却一时找不到了自己的方向。从那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怎么拍照片.......后来随着在电影学院深入的学习,我开始慢慢的正视自己的问题。自己之前拍的东西确实没有主题,没有规划,没有统一的风格。翻看自己的照片,简直就是“东北乱炖”!什么都有,却没有标识性。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我不在像之前一样,每周三番五次的更新自己的博客了,也不在为了上个头条和首页而去拍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能再像一个爱好者一样以照片的数量来表现自己了,我要做一个专业的摄影人。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应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专题,并且还要有长期的,坚定的执行下去的态度才可以有自己的发言权。我当时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到底该拍什么题材却一直没有想好。
2011年我正好在给一个公益机构拍摄中国西北地区的人物,于是带着那一批人物照片去参加了2011年度的第11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平遥摄影节上,我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上千名摄影师拍摄的作品。几天下来,感触颇深。我们中国摄影师或者爱好者拍摄的题材都很类似,基本上是民俗类的题材居多,拍摄形式和风格也很雷同。貌似大家都在模仿某些大师的风格,却看不到摄影的进步,也看不到摄影师自己的影子。相对而言,国外摄影师的作品题材则很丰富,风格也很新颖。并且大部分国外的摄影师都在拍摄于自己相关的专题。当时自己的感触很深,一定要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于是我想起了之前的那个“80后专题”。
我对我们这一代的认识
当今的传媒很发达,信息很爆炸。但是却很少有关注年轻人的报到。在我眼里,80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真正能够自主选择命运走向的一个群体。没有了政治的桎梏,没有了时代的压力。他们自由的选择教育和学校,自由的选择工作和情侣。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自由的时代中,我们的年轻人却承载了太多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买房的压力,单身的压力,婚姻的压力,养老的压力等等。他们的将来究竟会怎样,其实他们自己心里都没底。未来,就貌似一场赌博。在这多重的压力下,在没有任何社会的保障下,我们的年轻人依然在为自己的梦想坚持着。坚持到让坚持成为了一种惯性......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当中很多人会放弃,很多人会悲观和抱怨,甚至会离开他们奋斗的城市,但至少现在他们在为改变自己的生活奋斗着,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着。《给自己的青春留张影》就是来记录这群奋斗中的年轻人的面貌和内心。反映他们乐观,虚荣,迷茫,吃苦的方方面面。
对于我的观点,很多人可能会说拍过“北漂”或者“蚁族”的人太多了,现在还有拍摄的必要吗?我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为什么?因为我做的跟别人不一样。首先我的表现形式和视角就不一样。另外我拍摄的对象不只是找不到工作,解决不了温饱的群体。那只是我们进入社会的初级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同龄人们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人都比较成功或者说工作稳定。他们享受着大城市的生活,温饱已经不是他们面临的困境。那么此时的他们幸福了吗?他们跟自己初入社会时的状态和想法有什么不同?他们当初的梦想实现了吗?他们现在其实最需要解决的是自己内心的问题。所以他们其实更需要关注。
现在81、82年出生的80后都已经30岁了,如果再不拍他们,我们的时代就真的要过去了。时间上这是个不能再拖延的专题。另外我已经在电影学院学习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我感觉我有一定的能力把这个专题认真的执行下去。
拍摄手法
关于《青春》系列的拍摄手法,我采用环境人物肖像的形式来呈现。因为我认为环境肖像形式既能交代环境,又不影响人物的主体地位。况且环境肖像在画面的精度上有一定的保证。《给自己的青春留张影》系列,重点不是表现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群体。当这些人串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显现出它应有的魅力。这个系列计划拍摄一到两百人,拍摄周期初定为两年。
拍摄这个专题,目前对我来说最大难题就是怎样用一张照片来展现主人公的外在和内心。关于人物的外在,最难的是拍摄地点的选择。拍摄男性倒没什么问题,但是拍摄女孩子就难了。拍摄地点的私密性(比如她们自己的家里)和安全性让她们最担心,这往往也成为他们拒绝我的理由。所以拍摄女孩子的地点,我一般选在公共场所。而另外一个更难的问题则是怎样拍摄出人物的内心。跟很多拍摄对象实现沟通的时候,他们往往以为只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就可以。问题是那往往不是他们最本质的自己。我并不是说他们故意有所隐瞒,而是我们大家本来就很少去正视自己的内心。举个例子,拍摄“港科大研究生——鲁钰”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一开始,她在QQ上写给我的文字全是自己的情感问题。从那些文字上来看,鲁钰是一个极度渴望被爱但是却又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于是我决定让她抱着一个毛绒玩具,展现她缺乏安全感的一面。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当我们真正见面开始拍摄的时候,她又跳又闹,大喊大叫,完全不听我这个摄影师的指挥。此时的鲁钰完全颠覆了她之前在QQ上给我留下的一个心事重重的柔弱淑女的形象。最后拍出来的照片,自然是她不满意,我同样也不满意。于是第二周,我决定再约她一次。这一次我想展现她乐观,活泼的一面。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并不尽人意。她开始埋怨起是我的问题。我们之间的气氛一度也变得紧张,甚至差点吵了起来。为了平息她,我不再谈拍摄的问题,而是开始跟她聊别的话题。比如高考,比如择偶,比如就业。后来她突然冒出来一句:“我一直都很有优越感,感觉跟身边的一些人没法沟通.......”这一句话突然间让我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她内心的写照。而在之后进一步的交谈过程中,我也印证了自己的判断。并且也得到了她本人的认可。鲁钰在学习上是个能手,这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她的优越感,由于她对身边同学的忽视,她在奋斗的路上始终是孤独的。当时我们谈话的地点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图书馆,大厅里有好多连在一起的椅子。于是我让鲁钰坐在两个空座椅的中间,这样一个既自我又孤独的人物产生了。看了最后的照片,我和鲁钰都很满意......
很多人说我拍过的人在他们周围朋友的眼中其实并不是那个样子。这在我看来很正常,因为每个人都有好多面,每个人在不同人的眼里也自然不尽相同。并且我作为一个摄影师,我拍摄的不仅仅是他们,也是在拍我自己。
当然,《给自己的青春留张影》现在仅仅在起步阶段,他还有很多的地方不是很成熟。比如拍摄的形式与人物的选择还不是很丰富。自己对这个专题的一些疑问也还没有想透彻。希望大家多给批评和建议。
《给自己的青春留张影》的专题在进行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建议和帮助。感谢北京电影学院的袁洁老师,感谢著名摄影师黑明,感谢中央电视台的导演熊英杰,感谢很多支持我的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