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小村大戏”——清明的盛宴!

标签:
摄影人文纪实戏剧戏曲河北梆子保定老调民俗舞台文化戏迷清明节 |
分类: 人文/纪实 |
【↑图01】清明节是我们老家除春节外最热闹的日子,因为村子里要唱大戏了!谁都说不清楚打什么时候起有的唱戏的这个规矩,谁都说不清雏楚唱戏究竟是为了什么,只知道这是个雷打不动的传统!在这五天的“活动”里,总有些有趣的讲究,总有些精彩的瞬间,多年来总想把这一切都拍下来,今年终于有了时间......
【↑图02】想要唱戏就得有戏台,在这个河北保定太行山中的小村子里是没有固定的戏台的,每年都需要请人来“搭台”。所以一年一度的“大戏”总是从“搭戏台”开始的......
【↑图03】戏台不是固定的,同样戏台的地点基本上每年也都会变,今年是在村委会新建成的大院里。工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忙活了。为了遮风挡雨,戏台都会有个戏棚。几年前的戏棚都是用木杆做结构,拿凉席拼贴出来的。样子如宫殿一般,甚是好看。而现在的戏棚变则成了钢管加帆布,“成品”像是为马戏团准备的。“做什么得像什么才行!”村里围观的老人们对这个“新样态”的戏棚很不满。不过村委会为了节省成本也只能这样......
【↑图04】戏棚刚刚开始搭建,“戏子”(乡亲们对戏剧演员的传统称呼,无轻视之意)们便陆续的到了。村子里很少来外人,“戏子”们的穿着和打扮引起了老幼的关注。
【↑图05】紧接着,剧团的卡车开进了大院,男演员们开始卸车。
【↑图06】女演员们则开始寻找着自己的“宿舍”。按以往的惯例,“戏子们”都是分散的住在各个老乡的家里。现在村子里条件好了,有了旅馆。村委会出资让他们居住......
【↑图08】搭台的工人们同样也在卖力的干活!戏棚是越起越高......
【↑图09】与此同时在隔壁的院子里,村委会特派的两个“厨师”也在紧锣密鼓的忙活着。他们在为“戏子”们和搭棚的工人们准备三餐。这两位忙活的厨师可是经常参与村子里“红白事”的炊事工作,做事干净利落。做出的菜也是口味纯正!说白了就是“专业”!
【↑图10】剧团的道具卸完了,戏棚也是越起越高......
【↑图12】他可没见过这么新鲜的玩意儿!
【↑图13】越拉越高的戏棚慢慢的塑造着它的“广告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观看........
【↑图14】
【↑图15】戏棚搭完后,就开始在里面搭戏台了。
【↑图16】有趣的是戏台还没开始搭,村里的温大爷就来“占座了”!老家唱戏是不提供座位的,必须自备。不过也并不是自备了座位就能“有座”,看戏也跟大学自习一样需要“占座”!要是来晚了,板凳就没地方放了。一看温大爷的做派就是一个“老戏迷”!不过他来的有些为时过早......
【↑图17】因为戏棚还没搭完,搭建的材料也在不停的搬进搬出,为了温大爷的人身安全,村干部把温大爷“劝退”......
【↑图18】
【↑图19】他们就是“王子”!只有他们不敢想的,没有他们不敢做的!这个年龄段占有欲和破坏欲是最强烈的!天不怕地不怕,同样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不过下午上课前几分钟他们便会迅速的消失,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再来了.......
【↑图20】得知今晚上就“开戏”,午饭后来“占座”的人是越来越多............
【↑图22】道儿远的就骑着自行车过来,后座上挂着两个板凳。“大戏”对于村里的老人有着独特的意义,记得小时候我的爷爷经常走十几里地的山路去别的村子看戏。那份热情绝对不亚于现在的歌迷去听王菲的演唱会!!
【↑图23】虽然戏台还没有搭完,但占座的乡亲们是越来越多,工作人员已经无力“劝退”大家了.........
【↑图24】搭台的工人和剧团的人本不是一个单位,等戏台搭建完毕,剧团的人便立刻开始安装灯光和幕布......
【↑图25】大家之所以这么着急是事出有因的,按照老家里的“讲究”:戏台搭完的当天就得“有戏”,“空台”是不吉利的。记得小时候有一年戏台搭完了,剧团的人却临时说要晚两天再来。为了不“空台”,村委会让村子里春节才会有的秧歌队马上重组,把春节的节目“重播”了一次!虽然表演的节目乡亲们都已经欣赏过,但在“重演”的那来天乡亲们还是很踊跃的来观看。因为在戏台上看秧歌队表演的机会可不多!当然那一年对秧歌队里的成员来说更是一件值得记忆的经历,平时演出都是在平地上,有几个人真正的上过“舞台”呢?......
【↑图26】一切“硬件设施”准备完毕后,戏台出现了难得的宁静。剧团的人都去准备吃饭了,台前只有几位老人在闲聊。不过安静是暂时的,因为“王子公主们”马上就要到了......
【↑图28】 【↑图29】对这些孩子来说,光是“戏台”可能还装不下他们的梦!调皮的几个孩子更是沿着帆布爬上了戏棚!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这一点倒是十几年都没有变......
【↑图30】要开饭了,演员在清洗自己的餐具。女演员身旁那口大锅是村子为剧团演员们专门准备的。在唱戏的这几天里,这口大锅提供“24小时”热水。
【↑图35】说实话,村子里请不起著名的大剧团。来表演的也大多是十几个人的小剧团。不过请小剧团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记得小时候,每每村委会资金紧张时,就会发动乡亲们来募捐。为了能唱戏,乡亲们也很踊跃:十块、二十块的慢慢集合起来总能把这戏唱成…..这就是老村的传统、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图37】化妆间就设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
【↑图38】有的演员为了就近,就住在这个化妆间里......
【↑图39】大戏马上就要开始,“幕后”工作人员在紧锣密鼓坐着最后的准备.....
【↑图40】后台的演职人员大都已经准备就绪......
【↑图41】
【↑图43】
【↑图49】
【↑图50】我总是喜欢钻在戏台下观察观众。小时候是这样,现在也是.......
【↑图53】
【↑图54】
【↑图55】连“视力”都无法阻挡观赏的热情!欣赏戏剧要用“心”.........
【↑图56】带着助听器听戏的老奶奶
【↑图57】有一种表情叫做满足.........
【↑图59】
【↑图60】
【↑图61】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不被感动,其实不是戏剧不好,而是我们经历的太少......
【↑图63】“新生代”们偶尔也看两眼,不过一会儿他们就钻跑了......
【↑图64】
【↑图66】大戏结束,最后几位老观众退场......我想:如果我是戏子,看到观众退场我一定会流泪......
【↑图68】这一天的大戏结束了,台上的戏子虽卖力的演出,台下的观众虽然也很满意。但演出的内容多年来都是一成不变的保定老调和河北梆子,来看戏的人大多也只是中老年人,时髦的年轻人一般是没有兴趣的。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也为了生存,现在很多剧团已经开始既唱戏又唱歌跳舞了。甚至有些富裕的村子已经开始用歌舞来取代流传百年的戏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