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了腊八就是年(1/20农历腊八节)

(2021-01-20 15:25:33)
标签:

杂谈

图片

美食

分类: 谈天说地

过了腊八就是年 (转载)

过了腊八就是年(1/20农历腊八节)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一首童趣天真的儿歌,

道出了腊月节日里浓浓的年味

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腊八节

今天,农历腊月初八,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腊八被视作农历春节的“前奏”。从这天起,人们开始备年货,扫房屋,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在腊八这天,家家户户还会喝腊八粥、腌腊八蒜、吃腊八豆腐……

过了腊八就是年(1/20农历腊八节)

今年

“腊八”巧遇“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寒过后便是立春

春天就要来啦~

大寒,寒气盛,但相比小寒欠火候。2020 年最后的节气大寒,和年初时立春同样特别。大寒过后,立春在路上,因此说大寒是坚冰中春水生,冰天雪地下蕴生机。大寒到,想必大雁正在北归路上,潜藏在土里的虫子在翻腾身体,深水中的鱼偷溜去向阳坡晒太阳。

过了腊八就是年(1/20农历腊八节)

听农村的老人说,在农村之所以会有“腊八遇大寒,吃穿不用烦”的说法,是因为不管是腊八节还是大寒节气,两者都有天气最寒冷的意思。对于农作物生长影响最大自然灾害便是倒春寒,人们发现,当冬季天气很冷时,第二年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就会很小,相反如果冬季气温偏高,那么第二年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就会很大。因为腊八节和大寒都有天气寒冷的意思,当两者在同一天出现时,便意味着当年的冬天会特别的寒冷,所以在第二年春天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就会很小,农作物没有了倒春寒的影响,不仅长势会很好,产量也会很高,所以农民就不用再为了吃穿而发愁。

过了腊八就是年(1/20农历腊八节)

相传腊八节是为了纪念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当时他为了反抗神权的统治,经过六年的修行,终于成功,在这六年的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而腊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除了佛教的说法,有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朱元璋,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只好给财主佣工放牛,可后来他因为做错了一件小事,就被地主给关进黑屋子里,那一天正是寒冬腊月,朱元璋很饿,正巧这时候发现了老鼠洞,而且老鼠洞里有各种粮食,朱元璋如获至宝,把这些食物一股脑儿煮了一锅粥,那种感觉一直到朱元璋做了皇帝也没忘记,有关于朱元璋的传说就这样有了。

岳飞跟腊八节也有不解之缘,当年岳飞抗金,食不饱穿不暖,上战场之前岳家军喝了乡亲们给熬制的粥,那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后来大获全胜,传说民间喝腊八粥也是为了岳飞。

而除了这一种说法还有说是为了纪念秦代修筑长城的人,但这些说法都无从证实,但现在看来,人们喝腊八粥大多喝的是一种情怀。

过了腊八就是年(1/20农历腊八节)

大寒养生那些事 大寒这天,饮食强调热量充足,人们有吃糯米饭的习俗。饱满的糯米,在碗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吃上一碗,瞬间就有了满足感。因为糯米热量高,能帮我们抵御寒冷,胃踏实了,人就暖和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1/20农历腊八节)

饮茶是我们很多人的习惯,红茶中含有大量的茶黄素、茶红素等多酚类化合物,这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脂质氧化作用,可抑制血管脂质过氧化和血小板的凝集,从而预防冠心病、中风,还能减少心脏病的发作。在冬天,邀几位好友,饮上一杯有助于消化、暖胃、提神、抵御疲惫的红茶,看热气一点点弥漫,茶汤滋味醇和,清爽自在。

过了腊八就是年(1/20农历腊八节)

早睡晚起

大寒期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获得自然界的阳性能量尤为重要。在起居方面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了养人体的阴气。

出门戴帽

“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在寒冷的冬天,头部吹风,极易导致阳气折损,所以在冬季最冷的时节,不论男女老少出门一定要戴上帽子,保护头部。

过了腊八就是年(1/20农历腊八节)

睡前泡脚 寒从脚下起,冷从腿上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可以使用驱寒、祛风、除湿及温阳的中草药来泡脚,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泡脚。 灸在大寒 大寒时气温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利用艾灸的温热传导更能发挥强大的活血、暖身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调整全身的气血经络,对冬季常见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之效。

过了腊八就是年(1/20农历腊八节)

(文图转发于“春旭鸿程”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