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之二
【中国古代建筑展】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匾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先农坛内,它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古建博物馆以大量丰富多彩的图表照片、栩栩如生的实物、细致精美的模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茅茨土阶的原始状态发展到明清时代城墙高筑、布局严整的宫廷建筑所走过的漫长里程。

中国古代建筑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而放异彩于世界之东方。这一由中华民族所创造和发展的“空间造型艺术和建构技术”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奇的土木结构、卓越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采,令华夏营造处处闪烁温润的哲学精神、严谨的伦理思想和灿烂的人性光辉。
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辉煌的发展历程,欣赏着她典雅精致的造型和独具一格的技艺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华五千年的生命脉动,进而引发我们对宇宙、历史、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摘自馆内题版解说词]

古建筑藻井顶部----隆福寺藻井实物图
最值得一看是太岁殿内的隆福寺藻井。隆福寺藻井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最下面两层悬吊于佛像所占用的那间天花板之下,而在一、二、三、五层上布置有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天宫下为彩绘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即第四层与第二层壁板、天花),宫阙里有仙人天女,都是精雕细琢而成,表情神态极为细腻,有和善安详的,有怒目圆瞪的,有颔首微笑的,有闭目养神的,惟妙惟肖......
明(1368---1644年)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次间藻井
东汉·高颐阙(25---220年)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阙是东汉石刻仿木构建筑的代表
东汉(25---220年)冥器陶庭院(复制品)
辽(947----1125年)山西朔州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模型1:20)

精美的砖雕
元(1271---1368年)北京·角石---中国古代建筑基座台明转角处的石构件,多以卧狮、大小狮戏耍为形象主体
秦(前221---前206年)陕西临潼·排水管,出土于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园,为陵区的基础排水设施之一

古建筑琉璃瓦(上下照片老伴拍照)

西夏王陵出土的鸱吻(复制品),陶胎绿釉。通高152厘米、底宽58厘米、厚30厘米。龙头鱼尾,双目怒睁,张口吞脊,形象威猛神异,身有鱼鳞,十分光滑,极富观赏价值。是目前国内出土最大的琉璃鸱吻。鸱吻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九个儿子之一,一般用于装饰在殿堂建筑的正脊两端,具有防火、避邪作用
屋脊上的装饰分别是仙人、龙象征天子皇权、凤象征吉祥富贵、狮子是驱魔辟邪护法、天马象征尊贵祥瑞权威、海马象征尊贵威严威德、押鱼是降雨喷水灭火防灾、狻猊象征威严善良好运、獬豸是主持公道、斗牛是护宅、行什是狮面人像,只有故宫太和殿有这样的兽件。
一直不知道古建筑物上的这些兽件是什么东西,有何用意,这回可算看清楚了,弄明白了!【此兽件图片和文字说明摘自“不服老的人”博客,并致感谢!】


汉代(前206---220年)·陶楼·此为墓葬明器。

元(1271---1368年)永乐宫龙虎殿(模型1:20)

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模型1:20)

清(1644---1911年)五狮戏球戗檐精美砖雕
梅鹿纹精美砖雕(时间同上)

明(1368---1644年)汉白玉望柱

清(1644---1911年)·滚墩石·古建筑构件,通常用于垂花门或木影壁的整体固定
北京四合院院门石鼓

明(1368---1644年)汉白玉龙纹望柱头
清(1644---1911年)圆明园汉白玉石雕
元明清几代金砖
民国(1911---1949)广西三江·程阳桥,又名永济桥、盘龙桥,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
【注明:文中照片没有水印的全是老伴自己拍摄的,又摘选了几段风采博友“不服老的人”博客里的说明词(蓝色字标注),并致感谢!下面附上“不服老的人”的博客---《凝聚智慧的古建筑》给大家欣赏】
凝聚智慧的古建筑
【不服老的人】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先农坛内,它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古建博物馆以大量丰富多彩的图表照片、栩栩如生的实物、细致精美的模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茅茨土阶的原始状态发展到明清时代城墙高筑、布局严整的宫廷建筑所走过的漫长里程。

这里远离喧闹的街市,环境清幽,古柏参天,绿树成阴,别有一番韵味。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建筑布局整齐大气,雄伟壮观,古色古香,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现有的陈列基本位于太岁殿、拜殿、西配殿等展区。

民居展厅吸引了我的目光,这里用实物展示了我国民居的演进——从巢居到干阑式建筑,从半地穴式建筑到泥墙房屋。我们祖先最早是居住在地下的洞穴中,然后是半地下,继而到地面建屋。南方由于地面潮湿,虫蛇骚扰,逐渐演变发展成干阑式建筑。

西周与战国时期出土的勾头与瓦当就已经制作得相当精美,图文细腻、寓意吉祥。

金釭可分为内转角、外转角、尽端和中段四种形制,主要用于连接房屋的木制构架,可以垂直连接,也可以水平对接,一般用于接口与转角处,起到加固和装饰作用。过去建筑学家们推断,我国木构架建筑的连接方式,从最早的绑扎连接到后来的榫卯连接,之间应该有个过渡,可能为金属连接。金釭的发现证实了人们的推测。

公元前汉代的空心砖墓门,雕刻的图案威武细致。

第一座是位于河北定县的开元寺料敌塔,八角十一层,高84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塔身内外两重,两重之间有游廊,有砖阶直达顶层。塔内两壁有佛龛,第二、三层游廊顶部天花由雕花砖砌成,并以彩色相饰,十分精美。各层廊壁多历代碑刻和名人题咏。
第二座是位于河南开封的开宝寺塔,铁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因此地曾为开宝寺,故称为“开宝寺塔”,又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混似铁铸,故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
第三座是位于福建泉州的开元寺镇国塔,塔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资料来自网络)

西夏王陵出土的鸱吻(复制品),陶胎绿釉。通高152厘米、底宽58厘米、厚30厘米。龙头鱼尾,双目怒睁,张口吞脊,形象威猛神异,身有鱼鳞,十分光滑,极富观赏价值。是目前国内出土最大的琉璃鸱吻。鸱吻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九个儿子之一,一般用于装饰在殿堂建筑的正脊两端,具有防火、避邪作用。

明代景德街牌楼部分斗拱(深色是原物)的复原,现在整体牌楼展示在首都博物馆的大门厅前。

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按等级高低依次有黄色、绿色、黑色等。

屋脊上的装饰分别是仙人、龙象征天子皇权、凤象征吉祥富贵、狮子是驱魔辟邪护法、天马象征尊贵祥瑞权威、海马象征尊贵威严威德、押鱼是降雨喷水灭火防灾、狻猊象征威严善良好运、獬豸是主持公道、斗牛是护宅、行什是狮面人像,只有故宫太和殿有这样的兽件。
一直不知道古建筑物上的这些兽件是什么东西,有何用意,这回可算看清楚了,弄明白了!

最值得一看是太岁殿内的隆福寺藻井。隆福寺藻井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最下面两层悬吊于佛像所占用的那间天花板之下,而在一、二、三、五层上布置有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天宫下为彩绘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即第四层与第二层壁板、天花),宫阙里有仙人天女,都是精雕细琢而成,表情神态极为细腻,有和善安详的,有怒目圆瞪的,有颔首微笑的,有闭目养神的,惟妙惟肖。
六年前我参观古建馆时,这个隆福寺藻井还没有安装灯光,藻井上的琼楼玉宇都看得不是很清楚。现在有了灯光的装饰,看起来就更漂亮啦!

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星象图,存星1400颗。据传此图是参照唐代一幅星象图绘制,星象的分布与星空的实际分布是完全一致的。

这是仿照先农坛太岁殿的屋顶一角,按照1:1的比例制作的模型。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屋角,制作起来如此繁杂、庞大!
观耕台基座的这个图案叫龙缠草,多么形象的名称!上次来先农坛也看到了,但不知道这图案是什么,这次听介绍,才知道是龙缠草,全国(也可以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只有在先农坛才能看到,别处是没有的!

在观耕台我们看到了保留下来的12块金砖铺在台中央。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这是先农坛的原址复原图,坛外的白色部分就是神祗坛的天神坛与地祗坛位置。现在是看不到了!

因为神祗坛的天神坛与地祗坛已经不复存在,原来供奉在神祗坛的名川大山的牌位就移至先农坛里,供游客观赏。如果不是因为此物庞大,恐怕早已被毁丢失。
【再次感谢不服老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