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庙里的岁月

那是一个值得回忆的年代。
一座破庙改成的乡村小学里,一群村童坐在破损的课桌前读着书。皴裂的手捧着卷角儿的课本,伴着袅袅的乡音,抑扬顿挫地唱读着。还没有吊顶子的教室里,中间是一个铸铁的火炉子,上面烤着白薯、贴饼子,还有几个饭盒,这是邻村就读跑校的学生们的中午饭。
下课了,一个个手脚冻得麻木的村童们奔出了教室,围住院子里那口水缸,----冻了冰的水缸,争抢着那只舀水的水瓢,饮着透心凉的井水。太阳地儿里,几个村童跑着跳着,女丫丫的辫子上,有花蝴蝶在上下飞舞。
俄尔,一段钢轨做成的“锺”敲响了,这是上课的信号。村童们跑进破庙,教室里腾起了一股土烟儿。红扑扑的小脸上,眨着求知的眼睛。小脑袋上竟冒出了丝丝的热气儿。几支秃铅笔,也有一支圆珠笔,一块缺角的橡皮,一把小小的折叠刀,再加上大张纸裁成的本子,这就是村童们使用的最简陋的学具了。书包是编织袋改成的,也有妈妈用不同的布块缝缀而成类似百宝格的。除了装书本学具之外,还可能装着一两个鸡蛋,卖了这个“蛋”,回家时再捎上一两张买下的大张纸,因为作业本用完了。
放学了,不用排着队走。出了破庙门,就是四通八达的乡路了。虽然傍着河,依着坑塘,还离大马路不远,却没有担心过村童们的安全,确也从没有出过事故。农忙的村民们无暇顾及到自己的孩子,没有家长到破庙前接送村童的。
夏天到了,村童们可以光着脚,打着赤膊来上课的。课后的时候,村边的小河上荡漾着村童们的笑声。一个个赤条条的酮体在浪里翻腾出没,那是村童们最最快乐的时光。
没有听说过假日补习班,没有听说过课后的补习课。在破庙改成的教室里,在朗朗的唱读声中,在老师们的循循善诱的引导之下,村童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健康地前行。
晚上了,村童们回家了。破庙里漆黑一片,风摇动着那几棵古柏树,发出了阵阵瘆人的松涛声。院子的耳房里,只有一盏青灯孤明。一个异乡客老师,面徒四壁,在批改着作业。陪伴的是顶棚上窸窸窣窣的老鼠,惊恐于墙壁上翘着尾巴爬行的毒蝎。没有电视节目可赏,没有更先进的通讯工具沟通,仅有的一台收音机还被锁在校长的办公室里。
最最高兴的是邻村放映电影了!夜里约上几个村童,行走在漫漫的乡路上,能去看上一场电影,那是最兴奋的享受了。曾记得,公社各村轮演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夜晚,因为要几个村跑片轮候,诺大的场院上都是三里五屯的人,就那么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即使等到后半夜才看上电影也是心甘情愿的。
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磨练了坚强的意志,与乡民和村童们也结交了真挚的友谊。调走的时候,不舍村童们期盼的眼睛,难忍孩子们盈眶的热泪。大点儿的学生,会十里八里的相送,背着老师的背包,拎着老师的行李,一直送了一程又一程。
多少年过去了,一个幸福的梦总是在睡觉时轮回上映:一座破庙改成的校舍里,有一群质朴纯真的村童,还有那砖砌的讲台桌前的老师,正在灰浆抹成的黑板上书写着汉字,从坐在那七扭八歪的课桌椅上的村童口中,传出了一阵阵朗朗的唱读声......
往往是,没有经历过的人不太相信这些故事的,而经历过的人却很难忘记那段峥嵘的岁月,会永记那段乡村破庙里的荏苒时光的。那是老师曾经历过的一个个青春的故事,是老师永远铭记的一段人生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