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天胡地风骚---《闯关东》的题外话

(2008-02-20 18:08:47)
标签:

杂谈

分类: 冷画屏
 

   首先说明,文章题目来自我东北老乡阿成的一本旧书,这里是借用。

   东北特产不只是“关东三宝”、大豆高梁和黑社会,也产好作家。远的如端木蕻良、萧军、萧红、穆木天、还有和张爱玲齐名为“南张北梅”的梅娘。近的如阿成、洪峰、金仁顺,还有个文笔极好,但却远不如“美女作家”知名的江城女士格致。这么说吧,单从文笔和深度,拿那些“美女作家”来比,就算是冒犯她了。尽管我压根不认识格致这为老乡。但我做过编辑,知道啥是好文章。

   扯远了,抻回来接着说。关东,泛指东北三省及内蒙一部分(兴安岭一带)。所谓“关”,即是山海关,又名“榆关”。纳兰性德有词云“山一程,水一程,偏向榆关那畔行”,说的就是这个榆关。过了这道关,就是关外了。土地、、气侯、植被、风俗均迥异于关内。单从土地颜色就能分出来,关外是肥沃的黑土(但近年却内外近似,惜哉!)。关东之“闯”,始自清末。因当时内外交困,大清朝纲废驰,对“龙兴之地”的关外控制有所松动,故山东大量破产农民开始大量涌入关外,以开荒拓土为生。

   此前此后,关东也曾迎来过多次流民潮,但都不如清末规模大。此前如清初的几次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下乡改造,就是去东北为多。吕留良一案的受牵连者,就是一例。除了政治流放犯、破产农民,再有的就是关内犯案的人,反正也在家乡呆不下去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关东还算是个化外之地,跑他娘的吧!再有就是戍边屯垦的军人和军属。这么说吧,在民国前,关外正经的出身清白的百姓人家,比例不大。也正是这股豪气加野气,再由东北的苦寒气侯凝炼,配上与天斗与地斗的淬火,才在黑土地上培养出了一种浩荡粗犷的民风。

   接下来该谈谈《闯关东》一剧个人认为不大对的地方。整个剧我没看全就评,算是个例外(也肯请看官原谅)。我对演技、服装,情节就不说了,单挑点语言错误。朱开山问“山上绺子怎么说”时,绺读了四声,是错的。该说三声“柳”字音。这是当时胡子的黑话,“绺子”是指土匪武装,与之相对的是官军,称为“连子”。土匪有自己的语言,称为“唇典”(又称春典),(比如枪叫喷子,刀叫青子,大户村庄称窑,有枪护卫的叫响窑等等。)再有,就是那道名菜“油炸冰溜子”,溜读了四声,也是错的,该读“流”,二声。而朱开山老伴关于这场霜能不能“抗过去”的“抗”字,也读了四声,其实该读二声,上扬音。是指硬受苦难的意思,与次类似的是过去给人做长工,称为“抗长活”,这个词45岁以上的东北人会懂。总体来说,片子还是做到了神似,拍出了味道,至于细节,也没法苛求,毕竟观众不是民俗专家。有关关东的话题太多,时间有限,先起个头,待后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