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良渚文化,看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个性

(2019-02-12 13:27:13)
标签:

京东藏宝斋

人类文明标志

良渚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发掘

分类: 和田玉/翡翠/考古
从良渚文化,看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个性
下周开始基本排好了要出差的几个地方,例如河北一地、湖南二三地和山西一地,包括但不仅限于电力工程和增量配网试点,本来想趁这两天还没上班,多做几件和田玉雕刻,很遗憾,雕刻手柄的轴承坏了,要寄到浙江去修理,也只能找几篇文章看看打发时光了。

顺着这个思路,我把七八年来学习上古历史和考古遗址的一点体会,向朋友们分享一下,至少可以表明,我还是过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猪年春节假期。

从良渚文化,看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个性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APP上看到一篇介绍良渚文化的文章,我觉得写的非常棒,棒在哪里呢?我认为,不仅仅把良渚文化遗址梳理的比较系统。
从良渚文化,看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个性

还在于很罕见的敢于质疑西方考古学家们关于人类文明起源的三个标准,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说明中国考古学家们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学术自信,因为这个事情,已经酝酿了很多年了,终于到了必须要说和不得不说的时候了。

尽管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1996年-2000年)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2001年-2016年),基本上把中华文明历史,尤其是夏朝的历史证据性的推演至距今4300年以前的山西陶寺遗址和稍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但我依然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再经过考古学家至少30年的探索,可以证据性的推延到距今6000年,甚至是6500年,因为,我一直有两个感觉:

从良渚文化,看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个性

1.中国优美而复杂的文字系统,在殷商之前应该有几千年的演化历史,不可能在殷商就一下子“拔地而起”,为此,我之前还写过几篇小文,例如:



尤其是在这篇小文中,我认为“有文字的地方就有王”,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我们上学时老师说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文字”,我现在认为不管是谁创造的文字,早期的文字应该或者肯定是为“王的领导和统治服务”的;第二层意思是为寻找比殷商甲骨文更早的文字系统提供了一个思路,就是在有王的地方去找文字,或者找到了文字就等于找到了王的存在;所以,我在文章中斗胆的设想了有可能找到更早文字系统的七个区域,其中就包括了今天要说的良渚遗址。

2.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太深厚了,这种深厚的根基虽然来自气候变迁所逼迫,但我认为,农耕与定居是一对难舍难分的孪生兄弟,我理解的逻辑是这样的:定居是因农耕而起;但定居又进一步促进了农耕的发展和延续。

我们的祖先有超过10000年人工种植水稻的历史;有不少于7500年旱作农业的历史;在山西陶寺遗址还有不少于距今4300年的观象台,那时候已经有了农历的20个节气;在今天蒙东和辽西的大片区域,还有距今5000多年以前,为了祈福丰收和祭祀用的玉猪龙;在距今有5500年历史的甘肃天水大地湾四期文化中,还发现了有420平米的大房子,还有类似于今天混凝土气质的砂石混凝地面。

今天掐指一算,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历史超过了82年,早期认为是龙山文化的一部分,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良渚更多遗址的发现,考古学家对良渚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形成了不同于龙山文化相对独立的文化遗址,比龙山文化时期420万平方米的陕西石峁古城还早了大约1000年,良渚古城的内城和外城加在一起达到了1100万平米,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县城,规模之大,令人震惊,除了城池,良渚还有非常著名的玉石文化和堪称世界之最的大型水利系统。

这么大的水利工程,其规划设计、其工程量、其消耗的人力物力、其耗时、其工程组织和质量保障,任何一项都让我们今天搞工程的惊叹不已。

铺垫了这么多消息,可以分享我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个性”的理解了。

一、早期文明的时间共性和周期性

记得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老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最大特征,这就话是“满天星斗”,意思是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距今5000+-500年前后,仰韶文化晚期),神州大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了多地文明。

以距今5000+-500年(公元前3000年)这个时期,不仅仅是中国,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多个文明,例如:古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等,这也是铜器开始应用的年代。

距今5000+-500年,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时期,由此往前推2500年,也就是距今8000年以及以前,中国大地出现了更早文明的曙光,例如河南的贾湖遗址和裴李岗遗址;以及前面已经提到的甘肃天水的大地湾文化;尤其是贾湖遗址,不仅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绿松石玉石、文字性刻符、世界最早的酿酒术;还有人工栽培水稻以及驰名中外、用鹤的翅骨做的骨笛。

从距今5000年,再往后推2500年,大致就到了公元前500年前后,这又是一个世界文明的伟大历史机遇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时代,这是百家争鸣、大家辈出的年代,我们都能脱口而出那个伟大时代的著名学问家,如老子、孔子、庄子、鬼谷子等。在西方,也是大家横空出世的年代,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

这个时代是铁器开始应用的黄金时期。

再往后推2500年,就到了我们如今所熟悉的新时代了,这个新时代从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新科技浪潮。

从良渚文化,看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个性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这么一个大致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周期,从新石器早期开始,每隔2300-2500年,人类文明就会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和发展,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周期,背后的气候、地理和人文的逻辑是什么?这就要等待科学家们慢慢的研究和揭示了。

二、早期文明的地域特征

考古学家早已经发现,早期人类文明曙光大部分都出现在北纬30度的一个条带内,我想,这主要是地理气候所决定的,这个条带内,有三个特征:一是冬天不是特别冷;二是河流众多,水源丰富,在没有种植之前或者种植早期,古人可以通过渔猎获取食物;三是四季分明,到了冬季食物缺乏,逼迫古人开始学会饲养牲畜和耕种谷物,尤其是有了耕地和种植,人们就对定居有了更多的依赖,有了饲养、耕种,就慢慢出现了更多的社会分工,贸易也慢慢的开始发育了,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开始逐渐聚集,财富争夺和积累产生了贫富差别、城池御敌防护的和抵御气候灾害等公共安全的需要、基于祈祷和祭祀的原始宗教也就产生、宗教和财富的逐步叠加,衍生了统治和被统治,就有了阶级的雏形,随后为了统治和管理所需要的文字也产生了。

三、早期文明三个标志的共性和个性

综上所述,我想西方的考古学家们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逻辑,总结归纳出了早期人类文明三个判断标准:城邦、铜器和文字,我们先按照西方学者的标准,衡量一下我们的中华文明:

1. 城邦:按照我不很成熟且比较粗浅的理解,“城邦”是一个复合和辩证的概念,先有“邦”后有“城”;“邦”催生了“城”,“城”又巩固发展和保护了“邦”,其实“邦”就是一个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合体,因为有了社会分工,大家都相互需要帮助;住的近一点、再近一点更有利于这种帮助,于是一种叫“城”的东西就慢慢的出现了,最早期的城,肯定没有城墙城门和马面及角楼、没有护城河、也没有卫兵、甚至都没有边界,但是,慢慢的,城以及城内“邦”所聚集的财富和美好生活,就有可能引发城外其他“邦”或者还不成“邦”的一伙人不怀好意的觊觎,于是争夺和战争就慢慢的升级了,这种事儿,一直到今天我们还都司空见惯,这就是伴随近万年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有罪恶感的可耻行为。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除了前面讲到的距今5300年的良渚古城外,中国出现比较早的城邦,是距今6300年前,延续1000年时间分四个阶段不断筑城、具有完整的城墙和护城河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但这个还不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世界上最久远的城邦,据说雅路撒冷那嘎达,还有超过8000年历史的古城。


参拜城头山遗址,是我多年来的心愿,去年如愿以偿。

2.铜器:中国北方地区铜的冶炼,至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地区之一,但是我发现,北方金属冶炼比较早;而南方则比较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估计是北方气候环境相对恶劣,战争、旱作农耕、壁画涂料等审美需要以及偶然性发现都是其中的原因,下面是我曾经写的一篇小文,我倾向于是偶然发现,就像陶器一样。


3.文字:文字这件事,貌似是我们早期文明的短板,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除了在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外,中国早期文明还没有更早的文字系统发现,安阳殷墟甲骨文(公元前1700年)比两河流域最早的文字,大致晚了1600年还要多一点,前面提到文字是王管理和统治的需要才产生的,但这并不一定就说中国文明出现的就很晚,因为还可以列举很多因素:例如:

1)更早的文字系统还没有被考古学家所发现,我之前的文章就推断了有可能存在比殷墟甲骨文更早的七个地方。

2)更早的文字系统也许不是像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刻在泥块上,也不像殷墟那样刻在甲骨上,而是刻或者写在了别的介质上,腐烂了,也许永远都找不到了;也许就像战国春秋时期,很多文字都写在竹片上,随主人一同埋葬,腐烂了,即便找到了也很难被修复。

3)或许我们祖先在早期都很乖顺,也或许那时候的礼仪和管理制度非常的有效,总之易于管理,所以推迟了文字需求的出现时间。


4)“有文字的地方就有王”,早期的王拥有文字,一旦王被别人推/翻,朝代更迭,老的王宫往往会被付之一炬,比如,大秦末期的阿方宫是这样;4300年之前的陶寺遗址王的更迭也是这样,所以,文字材料都被烧掉了,也没有了,甚至文字传承也有可能被中断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曾经写到:他是看过炎黄时期留下来的文字材料的。

我个人理解,人类发展最早、最基本的需求,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吃、一个是住,很多其他的事情(包括所谓城邦、文字和铜器)都是这两个最基本需求的衍生物,所以,问题是从哪个地方画一条线,说这条线以上算是文明了;以下的还不是,于是我尝试画一张图片,来表达一下。

从良渚文化,看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个性

关于人类文明标志的讨论,已经进行很多年了,我觉得上图中画虚线的那些“标志”,都可以作为判断文明出现的标志,我把城邦改为“社会化聚集”,我觉得不应该把社会化聚集简单的定义为城邦,随着全球考古发掘的进展,我想还会出现不同于中东、不同于中国和印度的其他社会化聚集的方式出现,但是大体上讲,出于统治和防御的要求,大多数早期文明出现,还是需要有一个“围墙”、围墙内分区的格式化设置。

从良渚文化,看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个性

如果把文明出现的三个标志(城邦、铜器和文字)这三件限制性较强的具体事情,再抽象、再升华一下的话,我想也只有“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可以作为人类古代文明是否出现的标志了。
从良渚文化,看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个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