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2015-12-18 11:09:09)
标签:

京东藏宝斋

红山文化

农耕文明

玉猪龙

祭祀祈祷

分类: 和田玉/翡翠/考古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新时期时代的玉器,我最最崇拜的就是距今5300年之前的玉猪龙了,几年来啦,我一直很纳闷,古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什么动机?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构思了如此神奇的器物了呢?几年来,为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玉猪龙,我除了自己雕刻玉猪龙外,有时间就看专家们各种各样的解释和推理,慢慢的对于玉猪龙有了一点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最近,我比较认同的是,玉猪龙这种非常抽象的器物是三种“动物”肢体的综合:猫头鹰的头龙的身躯猪的拱嘴感觉还是有那么点牵强),至于还有专家说,玉猪龙的卷曲部分是婴儿的胚胎,甚至整个玉猪龙都是对婴儿胚胎的描述,对于这个貌似站在现代解刨学意义上的推测,我暂时还理解不了,不敢加以评论...
 
红山那时候,貌似还没有文字记载,古人到底是不是如我们今天推测的这样,实在是很难找到直接的证据,所以,也许永远都是推测了,实在是很遗憾啊
推测和推理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只要推测或者推理越来越合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之,所以关键在“合理”二字,关于构建成玉猪龙的猫头鹰、猪和龙的合理性在哪里呢?我尝试着理解一下,一个是形象的合理性、一个是历史环境的合理性。

一、形象的合理性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大家看看,玉猪龙的眼睛、大眼圈以及耳朵,是不是有点类似于猫头鹰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再看一个拼图对比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专家们讲,玉猪龙的嘴更像野猪的嘴
于是我找了张野猪来对比一下
看这嘴,虽然有点勉强,但是拱嘴和獠牙还是有几分类似
如果我们考虑到5000年前的猪长什么样,再加上古人的抽象
也就不难理解了吧

二、历史环境的合理性
我们不能忘记,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和中后期,那时候的中国人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的时代,谷物的种植已经满足当时相当的食物来源,现在的农民尚且看天吃饭,那时候的古人更是如此了,风调雨顺时获得丰收,人们皆大欢喜,有了充足的食物,人们便不需要整日为吃而奔波劳累了,于是乎便有了更多所谓的闲暇时光,也许音乐、歌唱、艺术都在那个时候开始萌发了。
 
但是当干旱、洪水、鼠患和病虫害来袭时,古人的日子就会很难过了,于是慢慢地,学会了更多思考的古人们就会渴望风调雨顺、就会期盼能够带来风调雨顺的那些个因素,例如:
1. 猫头鹰
猫头鹰能吃田鼠,当鼠害来临时,猫头鹰还是可以帮忙的
2. 闪电
看到闪电听到雷声,就意味着下雨,闪电在天空那神秘的时隐时现,有可能是古人幻想龙的雏形
3. 家猪
农耕文明,野猪被逐渐的驯化,慢慢的成为古人主要动物食物来源

可以推测,玉猪龙作为当时古人的佩戴和祈祷的神器,主要是为了祈求苍天能给人们一个风调雨顺的好时节,我们所以理解当时的人们,把猫头鹰、家猪和已经形象化的闪电(龙),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的演变为一个综合性的祈祷载体,又慢慢的用石头甚至是美丽的玉石,体现出来。
 
有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忘记,即:如今的考古发现,中国人使用玉器很早,最初,玉器不是祭祀和祈祷用的,而是作为一个装饰物,例如红山文化早期的牛河梁遗址(距今8000年还多)出土的玉玦(耳环)以及更早的河南贾湖村遗址出土的大量绿松石玉珠
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想象,即:我们是否可以继续推测,红山文化的先民从意识到风调雨顺很重要可以带来丰收不再饿肚子起、到进一步意识到有些事情对风调雨顺很重要,例如闪电、猫头鹰以及在农作物收获很少时,还有家猪可以吃等等、再到希望这些事经常有、再到不能经常有的时候慢慢想到了“如何”才能让这些事经常有、再想到用一些东西(物品祭祀、动物祭祀乃至活人祭祀等)祈祷这些事会经常有、再到慢慢的具有特别意义的器物来祭祀、再到把祭祀的对象猫头鹰、闪电和猪融合成一个统一的祭祀物品、再到后来把这个具象用玉石来体现,这一切的一切,也许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也许有几千年,也许有至少一万年以上,总之,我们现代考古发现的是这么漫长年代之后的玉猪龙。
如果中国古人不喜欢玉石、不用玉石承载他们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么,我们今天不可能对中国光辉灿烂的新石器文化有如此清晰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喜欢玉石玉器,不仅是喜欢它的美丽和坚韧,还有它带给我们的不曾磨灭的伟大和辉煌的历史印记。

我雕刻的玉猪龙,见笑了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