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玉器的钻孔内螺旋纹和孔内台阶

标签:
古代玉器琢玉雕刻钻孔仿古工艺品 |
分类: 和田玉/翡翠/考古 |
花了一周的时间才只有七分像,感叹5000年前的前辈技艺如此精湛
下面是回答网友所提出的关于玉器孔内螺旋纹和孔内台阶的问题:
1. 关于孔内螺旋纹:以前书上说,孔内有螺旋纹是电动砣具的结果,是仿古的“证据”;现在知道未必是,因为仿古的工匠都是雕刻的高手,他们岂能不知这些,会留下破绽让我们识别吗?尤其是高仿古工艺品。
商周时期的孔钻也会有螺旋纹,关键是看螺旋纹的形状,电动工具做的螺旋纹比较密;而古代砣具钻做的比较浅、比较宽,复杂的问题是真正要做高仿古工艺品,把孔内的螺旋纹打平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就能做到,问题是你的这个孔内螺旋是怎么形成的?需要认真判断,可能需要借助一些仪器才行。
2.
关于孔内台阶:古代的孔一般是“管钻”两头对打而成,对不齐就会有孔内台阶,而且由于古代工艺所限,还会使“孔”两头大、内部略小的而呈“喇叭口”形状,复杂的问题是,用现代的技术,什么孔内台阶、以及喇叭孔都可以轻易实现,对仿古工艺品的作者而言,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做仿古的工匠们同样知道这些,而且体会和经验比我们只多不少,这些工匠们有几个问题:1)他们为了效率,不会再使用过去的老式砣具2)他们精通古代砣具与现代电动工具之间工艺上的差别,更知道如何用现代工具去仿古,3)他们主要的精力除了雕刻,更多的是把精力花在如何做沁上,他们认为做沁可以掩盖电动工具的一些不足,当然更重要的是让你一看就是真的古董,4)除了模仿,他们中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古代各个时期玉器的历史和人文,所以他们的仿古工艺品可以经常麻倒玉器高手,却很难麻倒考古专家。
综合而言,判断一件器物是否为仿古作品,要有综合判断,记得共有5大方面,而你提到的做工仅是其中之一。
两个小时才锯断这个比和田玉还要软的玉石
断面上留下明显的线切割痕迹,沿切割方面的抛物线
补充:楼上老顾的回答简明扼要、一语中的,我在刚刚入行时,就像老顾说的那样,一看见这两样,就立马觉得“淘到”好东西了,而后证明全错了,于是开始看书,《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一书很好的介绍了各个时代的琢玉工艺,看了这书,就想试试古代的线切割到底怎么做?会留下什么痕迹?于是开始准备材料练习起来,再之后越发不可收拾,开始买手磨、台磨以及和一小堆和田玉籽料,从7月末到现在一共才三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