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时代曾经给了国企N多机会,国企改革造英雄,这些英雄带活一个企业。但是往往只能在浪尖闪过,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看,很多国企的领导人的确是悲情的,因为他们所得和他们企业的利润有明显的不对等,但是同时也是公平的,他们享受了国企的优势,让他们成为英雄的障碍减少了,所以对等的他们也享受着明显的掣肘。
董明珠被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职务,虽然各界有各种解读,但是时机微妙,和格力收购案是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从格力的收购方案看,格力增发增强了国资和管理层的股权,稀释了现有股东的股权,其中董明珠个人的股权从0.74%变为1.3%,成为第四大股东,同时员工持股计划也参与了此次增发,从一致行动人的角度看,国资和员工持股计划是同步增加比例,如果方案实施抵御野蛮人不是问题。由于发行价和潜在并购的可能性,股东和管理层的矛盾就产生了。国资处境尴尬,当时我们判断是格力不会放弃增发改用纯现金收购,结果几张问询函往来后,各方面开始站到管理层的对立面。国资没有力挺董明珠,因为整个方案主要还是为了加强管理层的控制力,对于国资增加几个点意义不大,而且国资也不愿意得罪投资人让国有资产贬损。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从王石到董明珠,万科到南玻,随着各种资金持股比例不断地达到控股收购线,这种情况会在具有庞大现金流和低估国企上市公司会越来越普遍存在。在各轮国企改革中,国企很少进行跨界并购,大多数并购都是本行业的拓展性并购,因为对于国企来说跨界代表一种不确定性,而国有资产的贬损和风险又是切实存在的,尽管有野蛮人进来的可能,尽管格力面对业绩天花板和巨大现金存量,但是对于国有资产来说买入一家高科技企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而在增发价上对于这种不确定的跨界并购国有企业也会尽力压低,因为同样涉及国有资产贬损的问题,所以这就是一个拧麻花的纠结过程,高科技的企业必然伴随高的溢价,而股东也需要合理的增发,国资又是希望稳定的状态,综合后便有了董小姐的离开。
那跨界并购是否有必要呢?虽然董小姐力主的并购转型可能会失败,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格力2016年在空调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23%,已经是全球第一。如果失去了这次董明珠力主转型的机会,格力可能会让所有的持有股东永远后悔,而格力的下一任领导人,必然会趋于保守,哪个领域,能容纳,格力这么大的企业呢?当然你可以说职业经理人来了,有别的高科技项目可以投资,一方面要看格力的新领导还敢不敢做,另一方面要看,高科技更是依赖企业家领导的个体的创新的,没有了优秀的企业家带领,格力可能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