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果因为基因突变而去做切除,在中国很多人看来应该是难以接受的,同样的情况国外也一样,因为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并不是真正的病人,大多数人还是希望13%发生在自己身上让自己保持完整,但是人类基因测序的进步已经变的势不可挡,除了了解自己的疾病可能性,另一种类似兴趣爱好的需求也在产生,国外的23andme就有99美元邮寄唾液的在线基因分析。中国华大基因汪建说用3-5年让基因测序费用从1000美元降低到3000人民币以内,根据国际数据2015年一个基因组的基因测序平均费用是1500美元。在2004年是2880万美元。当然以上这些费用对应着不同的基因服务,由于人类基因非常复杂,未来人类需要的基因监测种类将非常繁多。
面对这些趋势,国家主动投入了很多在基因上,在基因编辑CRISPR/Cas9技术,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是技术开发机构之一。这个技术的好处,也许不用再开刀了,未来面对突变基因,编辑一下自己的基因即可,因为突变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而且突变的方向千变万化。

相对于高高在上的基因编辑技术,更多的应用还是聚集在基因测序上,因为基因编辑技术还需要一个基础研究到应用的漫长过程,用基因测序诊断疾病概率,提早预防早期筛查对应癌症,是人类现阶段对抗癌症手段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生物芯片,需要大数据的积累,需要把知识简化成大众可以认知的形式。

美国最高法认为单独的基因组DNA不能申请专利,但是基因专利数据库则可以成为专利,这在全球范围给我们打开一条枷锁,粗略的认识是我们可以对于一些基因突变的专项展开测序业务,比如BRCA、APC、apoε4基因突变检测我们国家众多机构也可以同步开展,但是背后对于这个基因的分析,基于数据库的,我们只能自己总结。更聪明的办法是直接去国外购买相关技术,生物芯片也好,检测仪器也好,然后自己分析那些基因数据,发现疾病和基因的新关联。对于现有的病人,针对测序进行的治疗以前我们说过很多,比如现有的FDA突破性疗法授权的CTL019就只能针对CD19。

未来,基因数据库和精准医疗大数据的结合,则,千亿市值的公司正在路上。
免责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操作,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