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诚信托事件拉响警报,这是曾经地方融资平台开放和地产投资惯性带来的延后性结果,可怜仍是普通百姓面临高通胀、跌股市、高房价,银行存款相当于负利率情况下,难以抵制年收益10%-20%的诱惑,投向所谓的银行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可这些产品甚至连银行窗口人员或客户经理都很难说明白背后打包资产到底是什么?大量此类信托产品集中在11年和12年发出,信托业普遍迎来好行情,据说在一家信托公司工作的内勤大妈年终奖能有百万元,现在看来这些最终买单者都是当初购买产品的百姓。
信托产品平均期限在1.5年-2年之间,也就是说信托的发行量在滞后7个季度左右表现为到期量。目前信托的到期量大致多是在2011年末2012年初发行,彼时恰处于地方债和融资平台开放,大量地方政府支持的基建和地产项目举债上马,甚至当届政府的借债需要未来十年才能用地方财政还清,多少是为了执政者的面子工程?2013年的到期信托金额大约对应2011年二季度至2012年一季度发行量(3.5万亿),2014年的到期信托大约对应2012年二季度到2013年一季度的发行量(5.3万亿)。意味着2014年信托到期量较2013年将增长超过50%,曾经产能过剩行业(基建、地产等,尤其是小地产)的信托产品有可能成为重灾区,前两年经济形势下,什么样的理财产品可以做到如此高的收益率?什么样的行业具有如此高盈利能力可以支付这么高的投资回报而自己还能有不错的收益?大量的资金最后还是通过信托平台流向房地产行业、地方融资平台。现如今地方土地财政面临扼喉困境,小地方地产项目没能如期售出收回成本,直接结果就是没钱还债、信托违约,试想房地产行业已经持续高涨15年左右,下行风险日益加大,中诚违约现象可能是第一例,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例。
中诚信托事件工行拒绝为其兜底,当初各银行承揽产品售出后可获得高提成时从来都是来者不拒,现在事故发生,谁来担责?百姓认同银行的金融权威地位和承诺,是当初购买的主要原因,否则随便一个信托公司随便发一个产品很难获得市场认可度。逻辑上讲,越是缺乏偿债能力的企业或地方政府,其后续举债需求越强,就越依赖银行。银行的现行体制又决定它们会给予这类企业或地方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导致金融资产错配。这几年银行业务风生水起,其原因同业负债不需要交保证金,而且没有存贷比限制,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则资金链断裂将毫无悬念,且在最短时间内可以导致系统性风险。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不断开放但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国社会融资处于投机融资和庞氏融资阶段,大量金融产品涌现,大部分突破75%存贷比的限制,明显属于监管套利,可百姓确是深陷其中的受害者。目前信托及理财产品的借新还旧比例占其总规模一半以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此告诫普通百姓,如有到期的信托产品还能回本就赶紧归本吧,别再抱有高收益幻想,别再轻易成为国家金融漏洞的买单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