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技成长股的最佳卖出时机

(2013-07-02 09:01:39)
分类: 凯恩斯看盘

    股市流行一句俗语,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原则上科技股由于科技的技术更新,进步很快,大部分公司都不能长期持有,能值得持有超过10年的科技股是很少的,因此科技股卖出的时间判断非常重要。

   今年上涨最多的股票很多都属于科技股。比如欧菲光,掌趣科技,乐视网,康得新,碧水源。我相信很多人都买进科技股赚到了钱,那么这些科技股什么时候卖出,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呢?

   投资者应该在什么时候卖出科技股呢?最近手机市场的风云变化,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郭台铭最近在股东大会上低头致歉,道歉的原因是公司股价在过去6个月下跌了近20%。富士康是为美国前十款最畅销电子产品中的七款组装或制造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但这位全球电子代工行业的巨头地位股价最近却表现不佳,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鸿海跌去64.39%。在截至5月底的今年,营收同比下降12.6%,而目标原定是同比增长15%

   历史上,曾经鸿海十年(1994-2004)间营收扩张63倍,股价表现自不用多说,那是因为有全球化分工的大背景和自身顺应形势的快速发展,曾经鸿海股票忠实的簇拥者,如果以实业客观角度去观察或许现在是离场再看看的时候了。

电子科技产品具有强周期特点,欧美经济的下滑是大环境因素,但是科技股如果企业不能随时保持技术进步,则可能在短短1-2内快速的失败。诺基亚曾经领先世界手机潮流6年,但是苹果和三星的崛起彻底打败了他。一直以来“大鸿海VS金苹果”产业结构反映出大与强的关系,还是需要反观自身。鸿海失败的原因也是投资科技股需要特别注意的,从以下几点可以找到投资科技股的注意事项。

1、     市场流失:此前由鸿海和正崴主力供应的苹果产品

外部线,从去年底以来陆续被分散到日系厂、美系厂以及大陆的立讯精密,连接线和连接器的订单也流失严重,尤其是大陆制造业水平提升动摇了鸿海代工行业地位。

2、     客户单一:苹果订单去年带来的营收还是占到60%以上,对苹果产品制造过度依赖。权重客户结构单一意味着自己的荣辱兴衰系于旁人,看人脸色吃饭任何时候都不会太舒服,况且苹果目前也是自身难保。

3、     缺少核心技术:代工是全球化大分工时代下的产物,即使你的供应链运筹与成本管控能力再高,也是个高级打工的,不管制造水准做得有多精细,都将难以改变低利润困局,像鸿海始终在净利润率不到5%的环境中找生存之道。

4、     行业更新太快:大、小平板、笔记本-平板两用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等,消费者对电子产品喜新厌旧的快速态度让行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看不到未来5-10年的增长点在哪儿?如果无法引领潮流就只能跟随左右,但鸿海高速发展至今的庞大身躯已经影响它做出快速灵敏的反应。

反观三星,作为苹果的核心组件最大供应商,代工同时没忘记自家品牌建设,虽然苹果去三星化进程一直在推进,但也要在找到合适下家之后,目前除了专利申诉之外一直也没找到更有利的打击手段,“竞争又依存”这是三星制造水平的体现,而三星如果同时具备技术创新和渠道建设的强基础后再要点儿强,目前苹果被超越是大概率事件。

这次郭的致歉行为体现出企业家对股东负责任的态度,也符合我们强调的优秀管理团队以为股东创造利益为首要原则。近期鸿海不管是和乐视还是小米的合作,已经开始改变过去只和一线国际大厂合作的惯例,同时也在加强对终端渠道和产品上的渗透,方向是对的。但是就像诺基亚一样,公司转型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与鸿海的衰落相比是HTC崛起。台湾HTC现在是唯一能够跟三星与苹果抗衡的企业,其董事长从创业伊始就看到未来手机取代PC的趋势,一直积蓄能量,从一开始代工贴牌开始,逐步做到如今,白手起家,已超越了父亲成为了台湾的首富。

股价一时的波动确实不是人为能控制的,或许企业未来销售额也还会再创新高,但是生命力是否越来越强是要打问号的。一旦科技类公司达到最辉煌的时候,如果公司的规模开始垄断,并且阻碍技术进步,或者技术有被替代的风险,则恐怕就是卖出的时间了。

创业板现在是牛市,我相信很多股民因为害怕都没有在这创业板的牛市中赚到钱。而且很多散户太久没遇到牛市,已经不知道牛市该用什么样的思维。要知道20062007年主板牛市,银行股尚且可以被疯狂的资金推到3040倍,现在创业板市值小得多,被资金推到4050倍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