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投资理念 |
2007年尚在筹备中的中投斥资30亿美元火线入股黑石集团,如今已浮亏近20亿美元(按 2010年8月18日黑石集团股价计算),损失大半;同年12月,成立仅三个月的中投再斥巨资56亿美元投资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意图“抄底”,但随后因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大摩股票一度跌至6美元左右,后为摊薄成本中投又追加投资12亿美元,如今仍浮亏9.1亿美元(按2010年8月16日大摩股价计算)。
如果说这两次失手尚可以归结为全球金融危机中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而且只是账面损失,结局未有定论,那么2008年9月,中投在美国斥资54亿美元买入的一只货币基金也由于跌破净值而遭遇大规模赎回潮并最终清盘,实在难以让人理解。时至今日,中投仍未对外公布具体亏损数额。
在中投海外重磅投资频频失手的同时,其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而来的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每年高达682亿元人民币的利息,主要由子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汇金”)来买单。而汇金的收入则完全来自于其控、参股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开行、中国再保险公司、建银投资以及银河、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3.05 2.69%]三大券商的分红。
8月17日,540亿元人民币汇金债即将登陆银行间市场的消息不胫而走。为配合除刚刚完成IPO的农行之外的工、中、建三大行再融资,汇金也缺钱了,中投怎么办?
首先投资者投资一个产品时要对资产做评估,包括价值估算和风险估算,显然巴菲特表面上是买的时机对了,但是更深层次的是花旗银行已经跌破其净资产,并且打了几折达到了零点几美元,资产已经相当便宜。而中投无论是购买黑石还是大摩显然都不是因为低估。所以其投资带有随意性,所以也必然亏损。
其次,作为其投资管理团队,其实是要有卖出的机会。巴菲特在2007年12元附近卖出了中国石化,后来上涨到了19元,很多人笑话他,这时中投投资了黑石,一个人选择了卖出,而一个人选择了买进,完全相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巴菲特按照其估算,卖出时间周期到了,不管什么价格都要卖出。而我们的中投不管什么时间,只是买进。所以显然中投的投资毫无章法,没有人去控制投资的进出时间,没有人掌握时间周期。也许很多人都认为中投死持股黑石就一定能赚钱。其实大家包括中投完全错误的理解了价值投资。如果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持有,那么你持有的企业退市清盘了,你投资部会亏损吗?无论是企业还是经济都是活的,价值投资绝对不是长期持有一个企业的股票,而是要长期跟踪投资企业的盈利状况,及时评估产品的价值,并作好退出的计划。显然中投购买货币基金就没有想到退出的机制,选择和评估产品的机制。当一个投资产品的管理者都是官大爷时,当一个投资团队都没有投资经验时,当投资团队没有决策机制,没有选择机制,没有风险和退出管理机制时,其投资焉能不败?
预计我在9月底或者十月初会出版一本关于价值投资和投资选择的书,可以让中投看看什么是价值投资,如何选择和评估投资品,如何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