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父子打賭,儿子说:现在社会以貌取人。老子不信,于是打赌。
父子找出改革之前的旧衣服套上,儿子则西装革履,两人先后来一茶楼,老头先进店,无人招呼,只好找一角落座位坐下。
儿子后进店,刚到门口,伙计就上前招呼,引至一靠窗位置坐下,又是端茶,又是上点心,相当热情。儿子看了父亲一眼,得意洋洋。但看到父亲受冷落,心有不忍。于是招呼伙计说:给角落那位老人上壶好茶,点心随他点,钱由我出。伙计不解,问:你出钱做东啊。儿子说:是。可伙计偏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你为什么要做东啊,你和他什么关系啊。
儿子想了半天说:我和他儿媳妇是相好。
于是,伙计给老头上了茶,又端来点心,说:你吃吧,那位先生请客做东。
老头也没说什么,心安理得的品茶吃点心。伙计看到这样,有点鄙夷的看着老头,又有点心不甘,对老头说:他和你儿媳妇是相好呢。
没想到老头没反应,伙计奇怪了。伙计问老头:你怎么不找他算帐啊?
老头不屑一顾的说:他和我儿媳妇才相好几个月啊!我和他妈都相好几十年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看表面现象,你看到某些股票上涨,其实都是有原因的,去找一下原因看看。也你你可以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
推荐一篇我朋友写的博文:专业人员如何选股
专业人员使用的方法分两类,一类使用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另一类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所谓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先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次而研究板块,再次研究行业,最后才挑出最好的行业里最好的公司。自下而上的方法呢,就是反过来,先看所有公司的财务状况,从中挑出一些未来赢利前景好的公司,然后再来问自己,这些公司所属于的行业整体的情况如何,板块整体的情况如何,和国家宏观经济整体的情况如何.
不过没有分析员会很坦率地告诉你自己是用那一类方法。大多的情况下,他们两种方法都用.每个分析员通常只负责研究某个行业里的几十只股票,他们也不是股民想象中的研究所有股票的专家。毕竟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大家通常见得对所有股票都明白的人(电视里,一些讲座里),他们那里知道什么是投资,他们实际上是股民心理按摩师.人的精力很有限,了解一家企业要花很多时间.
很多优秀的股票分析员和使用选股策略来投资的基金经理。他们比散户有的一些优势是:一、他们有所有股票的详细数据库和分析的工具。二、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跟踪他们负责的几十只股票,包括亲自参加每个公司的股东大会,参加所研究行业的学术和商业会议,阅读关于这几十只股票所有的新闻,必要时他们会实地访问他们所研究的公司,还有阅读市场研究公司所做的关于消费市场未来前景和普通消费者习惯的变迁的报告。在华尔街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现在越来越多科技行业的分析员或基金经理的学位都不是MBA而是与行业有关的学位或工作经历。这些行业包括生物制药,医学,化工,网络工程等。
基金选股的基本办法并不深奥。他们选股方法叫做估值法(valuation
approach),起点是在每个行业里,看几个最重要的公司财务状况的数字,先挑出二十来家估值最低(不是股价最低)的公司。然后再做行业分析。因为每个行业都可能有一些经济周期性,分析主要是要判断这个行业将走向衰亡呢,还是它现在正在周期性的底部即将腾飞。以及详细分析为什么市场对这些公司的估值这么低,然后开始跟踪这些公司的新闻,到一个合适的时机他才开始买股。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采用的就是这一种方法。另外还有一类基金经理,主要是投资于创业型的高科技公司,包括生物制药,医学,网络工程。这些基金的经理和研究员通常都具有相关行业的学位或工作经历。因为他们投资的公司大都还没有开始赢利,一般的估值法对它们不适用,他们会采用非常规的估值法。比如预计一个新开发的药品上市以后大约的销售量和利润为多少,再加上跟随股价惯性的方法(指的是倾向于买那些股价正在往上走的股票)。这些基金经理所采用的策略,就叫做惯性法(momentum
approach)。巴菲特很不习惯这种投资方法,他说他不敢投资他不了解的行业。他完全错过了90年代末的网络股和生物制药股的腾飞,不过他也躲过了2000-2002年的科技股泡沫的破灭。
投资是一种艺术而非科学,指得是选股所用的因素(请注意,是因素不是方法)没有办法严格地科学化,也就是没有办法用一个公式写出来。因为有预测和非数字化的因素(非数字化的因素指的是类似于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因违法操作而被证监会查的事件)在里面,所以对公司的详细了解,跟踪重要新闻等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这些工作,我们股民现在用电脑都能完成大部分.实际的研究,找离你家近的优秀上市公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