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这个节日始于春秋战国之际,传说较多,以纪念屈原的传说最广,最有影响。
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细分有三个节日:五月初五叫小端午、五月十五叫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叫末端午。“端”是“初”的意思;“五”通“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因“午时”为“阳辰”,故称作“端阳”。
端午这天有粽子、躲午、划龙舟、戴艾蒿、悬菖蒲、带香包、驱五毒、饮雄黄酒、挂长命锁、挂老虎素等多种习俗。
粽子,是端午的应节食品,它是用竹蓼叶把糯米包成尖角形煮熟后食用的一种食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这是最早的粽子,称之为筒粽。我地以蓼叶包糯米煮之,还有的夹有红枣、粟、柿干、银杏、赤豆等,以佐之。
躲五,因五月酷署来临,瘟疫滋生,便认为五月初五这天为不吉利之日,于是年轻夫妇多在这天将未满周岁的小孩带到外婆家躲躲,以避不吉,这叫做躲五。
划龙船,中华民族都有这个活动,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言不用,是日(农历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仍以舟揖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戴艾蒿。艾蒿味辛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这一天,人们有的采艾蒿扎成一把一把的,挂在大门两侧,有的把艾叶束成一小把戴在胸前,以禳毒气。
悬菖蒲,是比较盛行的端午习俗。菖蒲又叫剑水草。《本草纲目》记载:“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入曰菖蒲。”菖蒲根茎可作香料,具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每逢端午,人们采集菖蒲悬于门户,以药香驱毒,以剑形祛邪。有的人户还将菖蒲的根茎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饰品挂于儿童脖颈;有的人户用菖蒲泡酒而饮,据说可以驱毒祛邪,延年益寿;有的中医还用“少年佳节信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启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这样的诗句向世民宣传。
带香包,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香包多用棉织品或丝线绣制而成。花色多与土家族、苗族、等风俗有关,一般绣制得非常精巧玲珑,有桃形的、有锁形的、也有葫芦形的。每端午节,大人们便给香包里装上雄黄、苍术等芬香药物,带在小孩或年轻妇女胸前,以驱毒、散邪之用。
驱五毒,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五毒是指蝎子、蜈蚣、蛇
、黄蜂、鬼域这几种毒虫的形状,并各画针剌指向这五种毒虫的头上,印好后由各家买去贴在大门上,以驱虫毒。有的买来系在小孩手臂上,以避病邪。
饮雄黄酒,是端午节期间的饮食习惯。雄黄为中药,有解毒杀菌的效果。酒和以雄黄,散发出来的气味中驱虫散污,据科学分析,雄黄酒有毒,不宜与酒和着食用,若内服微量对治、疮香等症有效。农村多在屋内外酒些雄黄酒,以驱赶蜈蚣、蛇蝎、也有涂在小孩耳、鼻、颈部的,作解毒、杀虫之用。
挂长命锁,又叫缠五色丝,也是端午期间的一种习俗。五色丝又叫朱索、百索等,是一种五色花线或丝线做成的。端午这一天,人们把它缠在手腕或脚腕上,以驱邪避瘟。据五行阴阳之说,五色丝象征五色龙。有的扎在蔡形的纸帛上缀于胸前,有的用丝线缠在粽子上赠给亲友。由于民间风俗不同,形式多种,多具特色。
挂老虎素,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它是用彩绸制成粽子、辣椒、萝卜、扫帚、簸箕、老虎之类形状小饰物,串在彩线上,挂于小孩肩头或胸前,一是用以驱毒除邪,二是当作儿童玩具。
端午节是春节以后的一个大节,人们过是比较隆重,加上拜长敬老,寻亲访友,气氛更是浓烈。如今,国务院已批准端午节为国家法定假日。
加载中,请稍候......